在課堂上引用生活中的道理智慧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
鵝毛大雪下得正緊,滿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道理雪。
有一位樵夫挑著兩擔柴吃力地往山上爬,故事他要翻過眼前的道理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山地雪路上,故事寂靜的道理山頭只聽見腳踩著雪發(fā)出吱吱的響聲。肩挑沉重的故事柴,頭頂凜冽的道理北風,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費力。故事好不容易爬了許久,道理滿以為離山頂近了,故事可是道理抬頭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見盡頭。故事
樵夫沮喪極了,道理跪在雪地上,雙手合十乞求佛祖現(xiàn)身幫忙。佛祖問:“你有何困難?”“我請求您幫我想個辦法,讓我盡快離開這鬼地方,我實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憊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個辦法。”說完,佛祖把手向農(nóng)夫身后一指說,“你往身后瞧去,看見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時留下的腳印。”樵夫不解地說。
“你是站在腳印的前方還是后方?”“當然是站在腳印的前方,因為每一個腳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樵夫理所當然地回答。
“這就是重點。你永遠站在自己走過路途的頂端。只是這個頂端會隨著你腳步的移動而變化。你只需記住一點,無論路途多么遙遠,多么坎坷,你永遠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頂端,至于其他的問題你無須理會。”說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著佛祖的指示,果然輕松愉快地翻過山頭回到了家。
競爭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是和他人比,還是與自己比,是一種人生哲學。而和誰比、怎樣比,往往決定著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決定著你最終能承受和收獲多少。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2: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西漢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諸侯國,目的是緩沖社會矛盾,變亂時拱衛(wèi)京師。時間一長,諸侯王漸漸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管轄。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削弱諸侯國實力,引發(fā)了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我們說的這個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的。
話說吳國相國袁盎,博學多才,仁和寬厚。他有一名侍女,長相秀美,聰明伶俐,袁盎十分寵愛。相府中一名從史,竟然老虎頭上搔癢,與侍女打得火熱,直至私通。袁盎發(fā)覺后,并不發(fā)作憤怒,仍像往常一樣對待從史和侍女。一名侍從看不慣,就去嚇唬從史:“你與相國寵愛的侍女私通,相國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還不趕快逃亡。”從史聽了十分恐懼,連忙逃走。袁盎聽說后,來不及呼喚車夫,親自駕車,來了個蕭何追韓信,將從史追了回來。從史驚悚不已,自忖必死無疑。不料回府后,袁盎竟將侍女賜予從史,為他們舉辦了婚禮,祝福他們幸福美滿,安撫從史安心工作。從史感激涕零,對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賣力。
漢景帝時,袁盎被調(diào)入朝廷任太常。這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因不滿朝廷削減諸侯土地,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起兵叛亂。景帝屈從于壓力,實行懷柔招安政策,誅殺了建議“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錯,株連九族,歸還了諸侯被削去的土地,并派袁盎出使吳國,招安吳王劉濞,要求他帶頭化干戈為玉帛,服從朝廷。
袁盎到吳國后,要求劉濞出營拜受詔書。劉濞狂笑道:“我已自稱東帝,還能向何人下拜?”劉濞拒不接收詔書,也不接見袁盎,擺出了一副與中央頑抗到底的架勢。袁盎做過吳國相國,劉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過來去勸說袁盎,要他歸順吳國,共圖霸業(yè)。袁盎誓死不從。劉濞大怒,派遣都尉帶領(lǐng)五百士兵,團團圍住袁盎住所,準備殺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從史,此時已在都尉帳下充任司馬,恰好參加了此次圍剿袁盎的行動。從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圍困,且有性命之憂,十分焦急,思忖自己報恩的機會來了。從史把自己的錢全部拿出來,又變賣了一些衣物,購買了兩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們一個個蜷縮在帳內(nèi),凍得瑟瑟發(fā)抖。從史把兩石酒抬到西南角,呼喚兵士喝酒取暖。兵士們大喜,一個個喝得爛醉如泥,呼呼睡去。從史悄悄走進袁盎帳內(nèi),說道:“我已將守兵灌醉,恩公快從西南角逃走,明日吳王將要殺你。”袁盎一時沒有認出從史,問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從史回答說:“我是當年恩公賜婚侍女的從史。”袁盎一下子想起來了,問從史道:“我逃走,必然連累于你,我于心何忍。”從史說:“恩公勿憂,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將攜帶他們逃走。”袁盎謝過從史,連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長安,向漢景帝復命匯報。漢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國之亂。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當年一個不大不小的良善之舉,關(guān)鍵時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條生命。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3:唐太宗巧治貪官對官員腐敗,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過一種奇葩的處置方法——“顛罰為獎”,對那些受賄的貪官進行“公然獎勵”:你貪什么,就獎你什么;你貪多少,就獎你多少,而且當場在金鑾殿上“兌現(xiàn)”,讓貪官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把獎品背回去。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就曾接受過這樣的“獎勵”。
一日,長孫順德正與愛妾花園賞花。有家丁通報,說一個叫鄭衛(wèi)的同鄉(xiāng)前來拜會。聽說是老鄉(xiāng)來找自己,長孫順德很是高興。鄭衛(wèi)進來,身后的隨從奉上見面禮:數(shù)百匹綾羅綢緞。長孫順德一見這些禮物,臉立刻沉了下來,猜到來人必定是有事想讓自己幫忙。鄭衛(wèi)可是個聰明人,見面之后,只字不提幫忙之事,只說這些綢緞是自家所產(chǎn),想讓長孫大人為自己宣傳下,到時候再拿走。
鄭衛(wèi)剛走,身旁的愛妾就把那些綢緞披在身上比劃著,愛不釋手。長孫順德心知肚明,知道這東西鄭衛(wèi)是不會再拿走的了,架不住愛妾的撒嬌使性,順手就把綢緞賞給了愛妾,讓她拿去做衣服。
過了幾日,鄭衛(wèi)又來拜訪。這次不等鄭衛(wèi)開口,長孫順德就主動詢問有何需要幫忙的。鄭衛(wèi)正中下懷,立刻把自己的難處說了出來。原來這鄭衛(wèi)是個商人,名下有許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請長孫順德幫自己通融通融,在鄭國渠上開渠引水。長孫順德一聽,心想:這可是違法的事,鄭國渠的水主要是保障農(nóng)田用水,是不允許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綢緞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氣變軟了下來:“這個,容我考慮考慮。”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后來,在長孫順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鄭衛(wèi)如愿以償。
鄭氏一開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無數(shù),渠水大量流失,不少農(nóng)田無水灌溉,鄉(xiāng)民怨聲載道。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得知這件事的源頭在長孫順德,唐太宗大怒,決定要嚴懲長孫順德,以戒群臣。可是,采取什么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著……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時候,唐太宗態(tài)度嚴肅地通報了長孫順德受賄的事。聞聽丑事敗露,長孫順德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自己該受到什么樣的處置?當聽到唐太宗一聲喝令:“來人。”長孫順德一下子癱在地上,無力地閉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執(zhí)索兇狠地向他走來。朦朧中,忽聽太宗大聲說道:“長孫順德受賄數(shù)百匹絹,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家里缺綢緞么。既然他缺綢緞,我們就獎給他綢緞。賜長孫順德絹五百匹。”還沒等他回過神來,只見當差的太監(jiān)如走馬燈似的搬來一摞一摞的綢緞,一股腦地壓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兒。在場的文武官員交頭接耳,竊竊私笑,像看把戲一樣,對著他指指點點。長孫順德的臉上是紅一陣白一陣,恨不得鉆地縫。可是皇命難為,長孫順德就這樣一趟又一趟,低頭彎腰,踉踉蹌蹌地把那幾百匹絹背回家。當然了,他可沒有傻到真以為唐太宗是要把這些絹“獎”給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后,他又灰溜溜地把這些絹充了國庫。
其實,對于貪官,唐太宗深惡痛絕,認為“貪腐不除,社稷不穩(wěn)”。“顛罰為獎”的處治方法,看上去“很溫柔”很奇葩,卻讓貪官比“挨刀子”更難受。精神行刑有時候更有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