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梅圣俞詩集序》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寫的梅圣一篇文章。這篇序文通過對梅堯臣坎坷仕途的俞詩言文原文敘寫,提出了詩歌“殆窮者而后工”這一著名美學觀點。集序作者認為詩人“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歐陽其興于怨刺”,修文才能寫出好的注釋詩歌來。也就是翻譯說,詩人必須要有真情實感,梅圣才能把難以描摹的俞詩言文原文感情形之于詩篇。這個見解,集序與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說“詩三百篇,歐陽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修文是注釋一脈相承的,與十九世紀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所說的翻譯“憤怒出詩人”也有類似之處。序文以評述梅詩作為軸心,梅圣將議論、敘事、抒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在議論和敘述中,充溢著作者對這位杰出詩人的傾慕和惋惜之情。行文低昂頓挫,轉折自然舒紆,語言平淡無華、明白流暢,這些特點都反映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嫻熟技巧。
作品原文
梅圣俞詩集序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1,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2,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3,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4,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5,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6,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7。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8。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9,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10,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11,猶從辟書12,為人之佐13。郁其所蓄14,不得奮見于事業15。其家宛陵16,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17。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18。其為文章,簡古純粹19,不求茍說于世20,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21:“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22。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23,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yú)?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已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24,而患不能盡得之,遽25喜謝氏之能類次也26,輒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27,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28,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廬陵歐陽修序。
詞句注釋
1、達:顯達,在仕途上順利得志。
窮:困頓,在仕途上困窘不得志。
2、蓋:副詞,表不肯定。
3、蘊其所有:指懷抱理想和才干。
蘊:蓄藏。
4、放:放任、縱情。
5、興于怨刺:興起怨恨、諷刺的念頭。
怨刺:怨恨、諷刺。
6、道:表達出。
羈(jī)臣:即“羈旅之臣”,指旅居在外或被貶謫的官員。
7、工:精美。
8、殆:大概、怨怕。
窮:使……窮。
9、蔭:指因前輩功勛而得官。
補:指官員有缺額,選人授職。
10、輒:總是。
抑:壓抑。
有司:官吏。
11、今:通“近”。
12、辟書:召聘文書。
13、佐:輔佐,指郡縣的副職。
14、郁:壓抑,使不得舒發。
15、奮見:發揮、表現出來。
16、宛陵:今安徽省宣城縣。
17、長老:年老的人,長輩。
18、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19、簡古:指文風簡潔古樸。
20、茍:茍且。
說:“悅”的通假。
21、王文康公:王曙,字晦叔,號文康,河南人,宋仁宗時任宰相。
22、果:終于,到底。
薦:奉獻。
23、清廟:祖廟。
24、嗜:喜歡。
25、遽(jù):驟然,頓時。
26、類次:分類、編排。
27、銘之:給他寫了墓志銘。
28、掇:采取,選擇。
尤:優異。
原文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廬陵歐陽修序。
白話譯文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于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并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由于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圣俞請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于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
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廬陵歐陽修序。
創作背景
文章作于嘉祐六年(1061)。此時歐陽修由樞密使轉戶部侍郎參政知事。官運亨通,志得意滿。梅圣俞名堯臣,字圣俞,北宋詩人,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其詩清新質樸,與蘇舜欽齊名,陸游在《書宛陵集后》中稱梅為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家,盛贊其詩“突過元和作”。劉克莊的《后村詩話》更將梅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圣俞是歐陽修的好友。二人在發起詩文革新運動,反對浮靡文風的斗爭中結下深厚友誼,成為莫逆之交。梅圣俞的詩歌理論及創作,曾對歐陽修的詩歌創作產生很大影響。梅圣俞一生困頓,得不到世人重視,死于嘉祐五年。一年后,歐陽修為了表達對亡友的懷念,將他的詩編撰成《梅圣俞詩集》,并為之寫了這篇序文。
作品鑒賞
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反駁了世人關于“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說法。文章開始,劈頭便是一句反問:“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起筆突兀,超拔,發人深醒。接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那種觀點,主要是因為世上流傳的詩篇,多來自古代落拓文人所致。作者認為:大凡胸懷才學、抱負,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大多喜歡在山崖水濱放浪形骸,縱情漫游,借游山玩水以自遣,他們見到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的千姿百態,便刻意探究它們的奇特之處。這便是他們筆下的魚木蟲草、風云鳥獸逼真、傳神的原因。這些詩人由于懷才不遇,心里郁積著憂愁和憤慨。因此能寫出怨恨命運、諷刺時世的詩篇,傾訴出那些被貶斥到邊遠地區的官員和獨守空房的婦女們的哀嘆。抒寫出人們難以述說的情感,因此境遇越是困頓,詩也就寫得越好。作者在這里提出了詩“窮而后工”,“愈窮愈工”的觀點。這一觀點的本身,便是對那種“詩能窮人”傳統觀點的否定。那種“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說法的根本錯誤,在于將因果關系倒置了。作者的這一段議論,看似與梅圣俞無關,實際上是為下文作鋪墊。因為只有擺正了窮與詩的關系,才能理解梅詩何以能工。這便是作者文章構思的高超之處。作者關于詩歌“窮而后工”的理論與司馬遷的“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也是韓愈“不平則鳴”說的繼承與發展。而歐陽文忠公所創的“窮而后工”一句,終成為千古不變的詩歌理論。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詩人梅圣俞的生平經歷及其詩歌創作。梅圣俞一生仕途困頓,多次考試都因受到考官的壓制而不中,到了五十歲才接受聘書,作別人手下的幕僚。徒有滿腹才學、抱負,卻不能在事業上發揮出來。作者對此深感惋惜。這些是介紹梅圣俞其人。接著又由梅圣俞其人寫到其詩。圣俞自幼練習作詩,還未成年,他的詩已經使長輩們為之驚奇。長大后又學習六經中的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因不能茍且迎合,博取時好,得不到世人的重視。因此世人只知梅詩,不知梅文。這里,作者是拿梅文作陪襯,反映出梅詩受到世人的重視和喜愛。當時不論是高明之士還是愚笨之徒,只要談到詩,都要向梅圣俞請教,梅圣俞也樂意借此在詩中抒發自己的失意之情,因此他一生的創作,尤以詩歌為多。世人都知道梅公的大名,但卻沒有人肯將其推薦給皇帝。作者對此十分痛惜。宋仁宗時任宰相的王文康公曾贊嘆梅詩“二百年無此作矣!”可見對梅詩了解很深,可是連他也沒有向皇帝舉薦圣俞。作者感嘆圣俞的才學不為世用。不能為朝廷作歌功頌德、祭祀祖廟的詩歌,而只能寫一些“蟲魚物類、羈愁感嘆”的吟詠。世人只知道喜歡他的詩,卻不知道窮困潦倒時間長了,詩人也會衰老。作者對詩人的困頓的境遇及其懷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時對世人不知愛惜人才的狀況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交代了《梅圣俞詩集》的編撰經過。梅圣俞的詩寫得很多,可是他自己并不愛惜,也不注意收集,倒是他的妻子的侄子擔心詩作散佚,把他由洛陽遷到吳興以來所寫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十卷,作者自己一直十分喜愛圣俞的詩,因此收藏了這個詩集,并為它寫了序。十五年后,圣俞病死在京城,作者前去憑吊,向家人索取他的詩篇,得到一千多篇遺稿,又將自己以前收藏的詩加在一起,從中選出六百多篇好的詩,編成十五卷。這就是《梅圣俞詩集》的成書過程。這是一篇詩序不可缺少的部分。關于梅詩的成就及特點,歐陽修在其《書梅圣俞稿后》、《六一詩話》等文中多次論及,所以僅在此處點一句:“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出”。表示梅詩特點很多,毋庸贅述,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品味。
全文是圍繞“詩窮而后工”的觀點層層展開的。首段批駁“詩人少達而多窮”的觀點,是為了立起“詩窮而后工”的論點。二段梅圣俞一生的經歷、遭遇以及他的詩文,是用具體事實說明:“窮而后工”的理論。第三段雖未明寫“窮而后工”,但仍暗含著這層意思。正是因為“窮之久而將老”,圣俞才會“以疾卒于京師”,正是因為梅詩之工,作者才能“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并為之編撰詩集。歐陽修在本文中提出的“詩窮而后工”的觀點,無疑是他對我國詩歌創作理論所作的杰出貢獻之一。這充分體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妙以及結構文章的技巧。作者在表現詩人詩工時,主要采用側面烘托的方式,而不是著重正面表現。如以梅文“簡古純粹”來反映共詩之工,再用時人向其求詩,以及名人的贊語來襯托其詩工。這樣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使文章活潑、生動而不呆板。
作為一本詩集的序言。本文體現了“序”這一文體的應有內容要素:一是應交待成書的基本情況。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這一任務。二是介紹作者及該書有關的思想、創作情況,述評其著作的主要特點。這是作序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較多的筆墨。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導思想,而且這主導思想要與該書及其作者密切相關,從而形成融貫全序乃至全書的靈魂。文章一開頭就闡發的“窮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這一靈魂的作用。
創作思想
歐陽修這篇序文之所以歷來受人推重,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窮而后工”的創作思想。吳楚材等在《古文觀止》中說:“‘窮而后工’四字,是歐公獨創之言,實為千古不易之論。”歐陽修的“窮而后工”說,與司馬遷的“發憤而作”說和韓愈的“不平則鳴”說,一脈相承,共同發揮著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創作本原論。
“發憤而作”之語,源于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他認為《周易》、《春秋》、《離騷》、《國語》、《孫子兵法》、《呂覽》、《詩經》等,“大抵賢圣發憤而所為作也”,這是對《屈原·抽思》中“發憤以抒情”的繼承和發展。李贄在《忠義水滸傳序》中,對這一思想闡發得較簡明:“古之圣賢,不憤則不作矣。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蒲松齡也稱自己的作品《聊齋志異》為“孤憤之書”。由此可見,“發憤而作”是中國文論的一個傳統思想。
“不平則鳴”之說,語出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韓愈的這一“不得其平則鳴”,是對司馬遷“發憤之所為作”的進一步發揮,對后世影響頗大。賀貽孫在《水田居遺書》文集卷三《詩余自序》中說:“風雅諸什,自今誦之以為和平,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平也!若使平焉,美刺諷誡何由生,而興、觀、群、怨何由起哉?”王國維《人間詞話》亦云:“古詩云:‘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詩詞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鳴者也。故‘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由此可見,“不平則鳴”也是中國傳統文論的一個重要思想。
歐陽修的《梅圣俞詩集序》第一段,主要從三個層面闡發了“窮而后工”的創作思想:一是認為“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這里的“窮”,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坎坷出詩人,困厄出詩人,從概率上看確實如此。二是強調“內有優思感憤之郁積”方能發而為詩。因為“窮”,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這是文學創作必備的動力和源泉。三是肯定“愈窮則愈工”。工者,好也,美也。這讓人想起了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將以上三個層面聯系起來看,那就是“窮”則“郁積”深厚、“優憤”強烈,故發而多能成為“愈工”的好詩。這是符合認識論、實踐論、創作論的基本原理的。
從側重點上看,“發憤而作”說強調創作需有一種強烈的激情,“不平則鳴”說強調這激情來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氣,而“窮而后工”說則強調這激情、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窮困郁積。其實這三說在精神實質上是一致的,它們相互補充,相互發揮,共同建構了一個關于文學創作本源論的系統學說。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的動力和源泉是什么?這三說都是聚焦于創作主體的內在積累和情感。胸中有,筆下才能有,這是必然。但這三者也沒有排斥客觀現實的本源意義:“憤”何以生?“不平”從何而來?特別是歐陽修強調“窮”,就把“憤”、“不平”與社會人生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所以說,以“發憤而作”、“不平則鳴”、“窮而后工”三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學創作本源論,是一個既抓住要領、又相當全面的學說,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發揚。
人物簡介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初以恩蔭補桐城主簿,歷鎮安軍節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并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詩小傳》等。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