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項羽本紀贊》是項羽《古文觀止》里的一篇,本為《史記·項羽本紀》的本紀贊語部分,是贊司司馬遷對項羽的評論。司馬遷肯定了項羽繼陳涉之后起兵反秦、馬遷推翻了秦王朝的文言文原文注歷史功績,分析了項羽失敗的釋翻原因,批駁了他的項羽宿命論思想。但司馬遷沒有看到項羽失敗的本紀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諸王侯所造成的贊司天下分裂局面,背離歷史前進的馬遷方向。相反,文言文原文注卻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為項羽的釋翻功績加以肯定,這正反映了司馬遷的項羽局限性。
作品原文
項羽1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2曰:“舜日蓋重瞳子3。本紀”又聞項羽亦重瞳子。贊司羽豈具苗裔4邪?何興之暴5也”夫秦失其政,陳涉6首難7,豪杰蜂起,想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8,乘勢起隴畝9之中,三年,遂將10五諸侯11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12,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13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14懷楚15,放逐義帝16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難矣。自矜17功伐18,奮19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20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21,尚不覺寤22,而不自責,過矣。乃引2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詞語注釋
1、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發難,豪杰蜂起,項羽與叔父項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軍,并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親、分封王侯,自號“西楚霸王”。后為劉邦所困,敗于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自刎于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
2、周生:漢時儒生,名字事跡不詳,應是司馬遷的長輩。[3]
3、重(chóng)瞳子:雙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孫
5、興:興起。暴:突然、迅猛。
6、陳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7、首難(nàn):首先發難,指首先起義反秦。
8、尺寸:指狹小封地。
9、隴畝:田野,指民間。
10、將:統帥,率領。
11、五諸侯:指原來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
12、封王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諸將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戰國以來的時代。
14、背關:放棄關中之地(指秦地)。關中,今函谷關以西,西安、咸陽一帶。原秦國腹地。
15、懷楚:渴望回到楚國舊地而建都彭城。
16、義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表面上尊楚懷王熊心為帝,但自己號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公元前205年,項羽派人殺死義帝。
17、矜(jīn):夸耀。
18、攻伐:功勞。
19、奮:逞。
20、經營:整頓,統治。
21、東城:在今安徽定遠縣。
22、覺寤(wù):覺醒。寤,通“悟”。
23、引:援引,拿來做理由。
原文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白話譯文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虞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致犝f項羽也是眼睛有兩個瞳孔。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嗎?為什么興起的那么快呢?秦朝的政治殘暴,陳涉首先發難,起義反秦,當時的英雄豪杰蜂起響應,相互爭奪天下,人數多得不可勝數。然而項羽沒有尺寸之地可做憑借,乘著當時的形勢,從民間興起,不過三年,就率領五國諸侯滅亡了秦朝,隨后分割天下,封授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項羽發布,自己號為西楚霸王。他的王位雖然沒有坐到底,可是近古以來,還不曾有過像他那樣的人物。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楚地,想東歸定都彭城,放逐義帝而自立為王時,再埋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這就難了。自我夸耀戰功,逞自己一人的聰明,而不效法古人,說霸王之業,要依靠武力征戰,才能統治天下。結果過了五年,終于使自己的國家滅亡。自己死在東城,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已經是大錯了啊!卻借口‘這世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荒謬的嗎?
寫作背景
《項羽本紀贊》是司馬遷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贊語,列在該篇末尾。贊語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項羽本紀贊》中,作者既肯定了項羽的膽略與才智,同時也嚴肅的批評了項羽的殘酷暴虐、剛愎自用。此種頗似于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并被后世史書所沿用。
作品鑒賞
《項羽本紀贊》一文,反映了司馬遷有關歷史變遷與人生沉浮的根本觀點。
司馬遷認為:歷史興衰的天命根源,在于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遺棄無德之輩。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于齊,是因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為蠻夷,卻能數代為王,是因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于民”。贊語開頭列舉兩種傳聞,即虞舜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繼而發問: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子孫嗎?這種開篇,實以閑淡暗合沉郁,它是司馬遷對歷史根源的追尋,其潛臺詞是:項羽興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項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孫。
不過,對司馬遷來說。決定歷史興衰的不只是天命,還有現實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對個人局限性的超越。當初,秦政暴虐無道,陳涉首難而豪杰并起,逐鹿中原者不可勝數。項羽崛起,自以為有“天時”青睞,但他只是依靠著天下大勢而起于隴畝,并不是真正得了“天時”。項羽兵入關中,本應在此建都以成就霸業,然而他卻心系西楚故地,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最終建都干彭城;關中為亡秦故都,四面以山河為險阻,土地肥沃,東歸彭城之舉,可謂自棄“地利”。項羽分王諸侯,“尊”懷王為義帝,將其放逐到長沙,并密令九江王黥布追殺義帝于郴縣,諸路王侯因此紛紛背叛。項羽對此怨恨不已,然究其實際卻是他自棄“人和”。除此以外,項羽一生還鑄成一個大錯,即自恃武功,逞弄個人聰明而不師法古事,妄圖以武力經營天下??梢哉f,項羽幾乎是憑一己之能與天下群雄對壘、爭鋒。
司馬遷以一個睿智的史學家的眼光,既肯定項羽的豐功偉績,同時又對項羽的致命錯誤作出嚴肅的批評。開始一層極言項羽興起的突然,接下來又歷數項羽的失策、過失與荒謬;一揚一抑;一贊一嘆,表現了司馬遷對項羽的無限惋惜。文章述豪杰紛爭,有風起云蒸之動蕩;述項羽起于隴畝,有力拔丘山之氣勢;“難矣”、“謬哉”數層,評論項羽的得失,則使人覺得歔欷滿耳,感慨萬端,有—唱三嘆、余音繞梁之妙致。通篇以“暴”字作骨,以“興亡”二字為線索,故用褒貶法以證實之。然羽一段,正寫其興之暴,極褒項羽,及羽至難矣,是一貶;自矜至過矣,是二貶;乃引謬哉,是三貶。中用三年五年,回應暴字。一唱三嘆,將全紀神情,完全結束,煞是神筆。特別是篇末:“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毫不留情。正是只從閑處落筆,又如風雨驟過,幾點余霞遙橫天際也。
總的說來,項羽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妒酚洝返挠嘘P評說雖有明顯的歷史局限,卻也表現了太史公過人的識見。贊語不足二百字,但卻非常精煉的評說了項羽一生的攻與過,夾敘夾議,逐層轉遞,褒貶兼具,極具雄奇迂回之美。
項羽 (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