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原指秘密行軍,關于不暴露目標。偃旗語故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息鼓那么這個成語是關于出自什么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偃旗息鼓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偃旗語故
偃旗息鼓的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蜀漢的軍事集團中,趙云是關于少有的智勇雙全的將領,他憑著大智大勇,偃旗語故為劉備的息鼓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關于大英雄。
趙云品性謙遜,偃旗語故性情冷靜,息鼓自從跟隨劉備,關于千難萬險,偃旗語故忠心不改。息鼓在蜀營中,趙云除了領軍破敵,履行將軍職責外,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職責:做劉備的親隨,負責保護劉備以及家小的安全。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趙云沒有讓劉備失望:當陽長坂,他單騎救阿斗;劉備東吳成親,他行諸葛錦囊之計,竭力護主等等。
有一次,蜀魏兩國交戰,蜀將黃忠殺死魏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后十分惱火,于是把米倉移到漢水旁邊的北山腳下,并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決定帶兵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他和趙云約定了返回時間,結果過期未歸。趙石就帶兵前去接應,正好與曹操的軍隊狹路相逢,趙云同魏軍廝殺起來,最后將魏軍打得落花流水,成功營救回黃忠。
曹操遭受這么大的損失,怎能善罷甘休。他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劉備只好帶領數萬百姓逃往江陵,并派趙云斷后。雙方相遇,又是一場惡戰。沒過多久,趙云甩開魏軍先鋒,直撲魏軍戰陣,且戰且退,爭取時間,保證劉備和數萬百姓的安全。最終,趙云殺出重圍,回到了自家營地。
正在營地的張飛趕緊前來接應,副將張翼見趙云己退回本寨,后面追兵又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云卻臨敵制變,一面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內,白己則單槍匹馬地站在門口等候敵軍。
氣勢洶洶的魏軍很快趕到,一時間,大兵壓境,戰云密布。趙云這邊卻寨門大開,見不到一面戰旗,聽不到一聲戰鼓。生性多疑的曹操見狀,懷疑里面隱藏著伏兵,不敢輕易進攻,便下令撤兵。趙云見曹軍退兵,立刻擂起戰鼓,剎那間,殺聲震天,飛箭如雨,魏軍十分恐慌,自相踐踏,很多兵卒掉進漢水淹死了。于是,趙云率將士趁勢奪取了魏軍的糧草,斬殺了曹操的大批人馬,得勝回營。
第二天,劉備親自來到營地犒勞軍士,當看到昨日戰斗留下的痕跡時,他感慨地說:“子龍(趙云,字子龍)一身都是膽啊。”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
妙語點撥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趙云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便果斷地偃旗息鼓,誘敵深入,率領士兵與曹軍浴血奮戰,結果大敗曹軍。趙云智勇雙全,果然名不虛傳。這啟示我們,無論是在硝煙滾滾的軍事戰場上,還是在看不見硝煙的競爭場中,掌握對方心理,才能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進而贏得最后的勝利。
偃旗息鼓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鳴金收兵
【反義】大張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