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在一般情況下都是中國取材于真實發(fā)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節(jié)的連貫曲折,語言的生動形象,為我們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景。下面是經(jīng)典短篇文章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經(jīng)典歷史人物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歷史
李斯這個大秦帝國僅次于秦始皇的二號人物、華夏千古第一宰相,故事他和秦始皇掃六合、中國統(tǒng)文字,經(jīng)典影響了中國20xx多年來的歷史歷史進程。
對于他的人物一生,古往今來眾說不一。故事有人說他好,中國在司馬遷的經(jīng)典《史記》里,曾寫到當時的歷史“俗議”,說李斯是人物因為“極忠而死”。也有人說他壞,故事同是在《史記》里,司馬遷把“老鼠哲學”這頂帽子往李斯的頭上一蓋,這一蓋就是幾千年,從此,李斯成為了一個所謂的“投機分子”。
可是,讓我疑惑的是,這個歷經(jīng)了三十四年艱辛卓絕的仕途生涯,一步一步走向人臣之位的傳奇人物,難道真的是一個投機分子么?一個投機分子,能忍這么多年?一個籍籍無名的小人物,面對秦始皇這樣的千古帝王,難道僅僅靠投機,就能夠最終崛起?
最近我看到的這本《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終于揭開了李斯一生在險惡仕途上的生存秘密。說是仕途生存,也可以說是職場生存,只不過我們干不好是丟工作,李斯干不好,是丟腦袋。所以,這本書其實不僅在說歷史,更是在字里行間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李斯年輕時,不過是個在楚國小城上蔡管糧倉混日子的小吏,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二十多歲時,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小城,來到秦國都城咸陽,開始為夢想而冒險的征程,最終竟從貧賤的布衣,躍為大秦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李斯當初的舉動,類似于一個“北漂”的現(xiàn)代年輕人www.jyxwqzx.cn。在這本書里,作者講的則是李斯在他的“秦漂”之后,如何伺機成為當時秦國丞相呂不韋三千門客之一,后來又如何冒殺頭之險,贏得年輕嬴政的信任,幕后助秦王間六國、削重臣、奪軍權(quán)、震宗室,將少年嬴政一步步推向權(quán)力之巔的故事……而李斯本人,在侍奉君王,周旋于權(quán)臣、親宦之間之時,悄然崛起為大秦的決定性人物。
通觀全書,李斯只堅持做兩件事。第一,堅持只為“大老板”秦始皇提供“增值服務”。從秦始皇還沒成人開始,李斯就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堅定地選擇了站在秦始皇身邊支持他。李斯寧愿等。因為他覺得只有秦始皇才是可靠的。李斯抵制了諸多誘惑,寧愿默默無聞地替嬴政做幕后工作,蓄積力量,最終不僅成就大事,更贏得了秦始皇一輩子的信任。第二,對于自己的競爭對手在想什么,李斯永遠一清二楚。他對呂不韋的研究是如此透 徹,以至于他完全有資格在任何一所大學里開設(shè)呂學講座,就連呂不韋本人也會迫不及待地前來聽講。面對呂不韋這等如此強悍的競爭對手,如果不充分了解對方,想取而代之是連做夢都不敢的事情。但李斯不僅想了,而且還做到了。
除此之外,李斯還有一點更讓人萬分佩服,那就是決策。李斯的決策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的每一次決策,從來都是“面向未來”的,而不是“著眼眼前”的。他不跟甘羅搶風頭,后來甘羅被呂不韋秘密害死;他不跟隨呂不韋,呂不韋最后被秦始皇賜死……總之,在秦始皇死之前,李斯的每條決策,幾乎全對。就是這些幾乎全對的決策,造就了奇跡:李斯從一介布衣,躍居大秦帝國第一丞相之位。這本書,把一個小人物的崛起歷程寫得絲絲入扣,入木三分。它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人學之書,因為它告訴你的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下正確地去做事情、做選擇。
中國經(jīng)典歷史人物故事篇二:大智若愚的劉禪劉禪,劉備之子,于劉備去世后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后,蜀國逐漸衰敗。后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shù)铰尻柡螅抉R昭為了籠絡(luò)人心,穩(wěn)住對蜀漢地區(qū)的統(tǒng)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里一樣。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后,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xiàn)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郃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里,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指司馬昭)。”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么說呢?”郃正說:“以后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后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郃正的話,就把郃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郃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郃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涂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理由是:
劉禪從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動亂年頭,能執(zhí)政這么久,沒有相當?shù)牟胖鞘遣恍械摹S腥税褎⒍U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20xx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么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射君是誰已不可考,但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贊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當不會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lǐng),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并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于此。”對于劉禪的表現(xiàn),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可說明阿斗并非愚蠢之人,不然諸葛不是有心諷刺了?《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yè),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ァK抉R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quán)臣權(quán)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quán)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局。
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jié)。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于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于定軍山。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輕描淡寫,寥寥數(shù)語,消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淵之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后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的十分嫻熟。
此時,李邈上書,援引歷史上呂祿霍光等人的例子,詆毀諸葛亮”身仗強兵,狼傾虎視”,說諸葛亮之及時死去使其”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暗指諸葛亮如果不死,早晚會圖謀不軌。李邈所說或是其真實想法,或者是為了迎合劉禪。但是劉禪聞言大怒,將其下獄處死。這說明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nèi)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內(nèi)亂不可避免。
但是,劉禪在這件事上也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后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於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偪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zhí)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quán)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著些許不諧音調(diào),但劉禪卻一直保持克制的態(tài)度,顧全大局。諸葛亮用人失誤,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主劉禪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對于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樣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一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后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中國經(jīng)典歷史人物故事篇三:曹阿瞞為何不稱帝很多人一直在說,諸葛亮如果想當皇帝,可以輕而易舉地廢除劉禪并取而代之。沒必要為此推測爭執(zhí)得面紅耳赤,看看曹操父子兩代人完成代漢自立的過程,或許對了解當時歷史背景,了解取代漢室之難度有所裨益。
自董卓及其部屬李傕、郭汜之亂后,那位叫做劉協(xié)的獻帝,不僅是名存實亡,而且已命懸一線,最先劉協(xié)為董卓手中的玩偶,前邊的那個小皇帝劉辯已作出樣子,在被廢黜不久就被董卓所鴆殺,獻帝還能存活多久,全在董卓一念之間。之后為李傕綁架,成為同郭汜爭權(quán)奪利的籌碼,擔驚受怕中,漢獻帝及其百官、內(nèi)宮嬪妃宮女們從長安逃到河南,誠為當時民謠所說的那樣:“侯非侯,王非王,千騎萬乘走北邙”《獻帝春秋》。中經(jīng)楊奉、董承趕來救駕,最后為曹操迎接入許昌,自此才得以安身。
曹操迎接漢獻帝未必是忠君勤王,更多的是,他要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以膺服天命為己任,迎接漢獻帝安居許昌,就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聽”的特殊資格。打著皇帝這面旗幟,不僅受到封建士大夫擁戴,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招兵買馬、積蓄糧草容易一些;更重要的是,討伐不聽命皇室的軍閥時候(實際是不聽命于曹操),未曾出兵已占盡政治優(yōu)勢,已將對方推到不義境地,戴上了叛逆謀反的帽子。因了他挾有政治優(yōu)勢,更兼之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從公元192年——220xx年的20xx年中,曹操陸續(xù)剪滅了軍閥韓遂、馬超、陶謙、呂布、袁術(shù)、袁紹、袁譚、袁尚、袁熙、劉琮等,平定了烏桓叛亂,使黃河流域亦即全國三分之二富庶地區(qū)得以統(tǒng)一,僅留下東南六郡的孫權(quán),益州的劉璋,漢中張魯和四處流竄的劉備四支軍閥。
當時曹操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漢獻帝不過是一具傀儡,是圖章皇帝,然而曹操并沒有黃袍加身,代漢自立。這不是曹操對漢室心存耿耿忠貞,是政治形勢不允許取代。所謂的政治形勢不是別的,是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皇室情結(jié)。東漢王朝雖在黃巾大起義后已名存實亡,但依然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皇室情結(jié)是一種巨大的保守力量,始終阻止著正常的改朝換代;更加之漢獻帝雖年幼無知,卻不是暴戾專橫、作惡多端的獨夫民賊,社會方方面面對他還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獨當一面的異姓帶兵將領(lǐng),雖然都是曹操一手培植提拔或者收服籠絡(luò)的可靠將領(lǐng),但在長期征戰(zhàn)過程中,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地方實力派人物,很難保證在東漢王朝和曹氏集團二選一時候站在哪面,所以曹操不輕舉妄動,不愿因取代引起內(nèi)亂,引起戰(zhàn)爭。公元220xx年12月,曹操曾說過:“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以此表明沒有覬覦之心。這不是曹操真心話,權(quán)臣和皇帝之間詭譎多變的微妙關(guān)系,是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危險平衡,牽動一發(fā)就可能造成宮廷地震,兩者都不會君明臣忠的泰然處之,以曹操之明,他當然看到其中的風涌雷動。之所以還要這樣說,不是掩耳盜鈴式自欺,而是在麻痹別人,增加自身的安全系數(shù)。
公元220xx年,孫權(quán)上書稱臣時,同時說天命勸曹操稱帝,曹操看罷來信后罵道:“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這不僅是曹操對孫權(quán)捧殺的警惕,也是對代漢而立政治風險的評估。當時夏侯惇、陳群、桓階等認為,曹操南征北戰(zhàn)30多年,功勛卓著,羽翼豐滿,人心歸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了,應順從天理民心,黃袍加身,代漢自立。曹操知道自己的來日已經(jīng)不多,寧可將阻力估計得高些大些,不能將阻力估計得小些低些,不愿意天亮時尿在床上,那時會身敗名裂,遺臭萬年,上天不會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他也沒時間改過重來,故而委婉謝辭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有兩次可以名正言順地代漢自立的機會。第一次,公元220xx年,車騎將軍、獻帝妻舅董承懷揣衣帶詔,糾集長水校尉種輯,將軍王子服、吳子蘭,議郎吳碩以及劉備等人,準備發(fā)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這標志著,曹操同漢獻帝之間的矛盾沖突,已經(jīng)發(fā)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而且已麻風出面,不可協(xié)調(diào)。陰謀破敗后,如果加以徹底追究,漢獻帝這位幕后黑手難辭其咎,乘機廢除不無不可。但是曹操并沒有追究到底,只是嚴懲了前臺的董承等人,甚或,連核心成員都未仔細清查,以至于使劉備這樣的大魚得以漏網(wǎng),漢獻帝更安然無恙地穩(wěn)坐龍椅。 第二次,公元220xx年,漢獻帝通過伏皇后指示父親伏完,陰謀再一次發(fā)動宮廷政變殺害曹操。照理說,一之已甚,豈可再乎?漢獻帝這次應該受到懲罰了,但依然沒有。只是伏皇后父女弟兄等人伏法被殺,漢獻帝依然坐在龍椅上免予追究。這不是曹操寬仁厚德,他沒有這種雅量。沒有廢除漢獻帝原因,依然是顧忌到當時的政治形勢,擔心搶摘了生西瓜。
東漢王朝的江山,在董卓和李傕、郭汜之亂后,葬送得一干二凈,點滴未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20xx年,南征北戰(zhàn)得來的整個北方,都是曹操打下的,同東漢王朝的江山社稷沒有瓜葛,漢獻帝不過是曹操委托的保管員而已;套一句現(xiàn)代經(jīng)濟術(shù)語,整個北方的疆域,是戴著公有制紅帽子的私人企業(yè),曹操才是企業(yè)的法人代表。曹操以家族子弟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等人為為核心執(zhí)掌軍隊,異姓軍事將領(lǐng)臧霸、張繡、張遼、徐晃、張合、樂進、李典、于禁等,都是曹操通過多年考驗信得過的鐵桿哥兒們,已經(jīng)成為清一色的曹氏黨徒。朝廷官員。相府官員等,也是曹操通過不斷篩選,不斷清洗,不斷培養(yǎng)提拔的親信。東漢皇室早被邊沿化為一具空殼,并逐步從封建士大夫和民眾的頭腦中淡出。即令如此,曹操不敢貿(mào)然的黃袍加身,說明由臣位蕩向君位的秋千擺動,是一個極其復雜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聯(lián)想一下諸葛亮。西蜀的益州地盤,是劉備打下來的,同諸葛亮沒有多大關(guān)系;西蜀的文臣武將,是劉備多年培養(yǎng)提拔或收降,同諸葛亮沒有淵源;諸葛亮執(zhí)政時候,軍權(quán)還在涿郡籍和益州籍將領(lǐng)手中,諸葛亮身邊不僅沒有掌軍者,甚或,荊州籍幫派體系尚未形成;更加之諸葛亮同益州民眾沒有建立起信賴關(guān)系,憑什么取代劉禪自稱皇帝。 形式?jīng)Q定,諸葛亮取代劉禪的,只能是一個漫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