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田園樂七首·其五》是田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組六言詩,題目一作《輞川六言》,樂首是其王詩人退居輞川別業時所作。在王維筆下,維唐這首詩簡直像一幅蕭疏清淡的詩注釋翻水墨畫。
參考資料:《田園樂七首》全詩
作品原文
田園樂七首·其五
王維
山下孤煙遠村,譯賞天邊獨樹高原。田園
一瓢顏回陋巷,樂首五柳先生對門。其王
作品注釋
1、維唐顏回:即顏淵(前521—前481),詩注釋翻春秋末魯國人,譯賞字子淵,田園孔子最得意弟子。樂首簡居陋巷,其王為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過著“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四十歲時便英年早逝。
2、五柳先生:指陶淵明。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其詩作以田園生活為主要題材。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固被人稱為五柳先生。
作品譯文
遠處的山邊橫臥著一個寂靜的小村莊,綠樹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翹起,其間正升起一縷裊裊的炊煙生活在顏回那樣簡陋、艱苦的環境中,與陶潛那樣與世無爭的高士為鄰。
作品鑒賞
它描繪的是遠景。“山下”,不是指近處山下,而是指遠處山下,因為山下有“遠村”作伴。可見,“遠村”暗示出遠山。且此山與“天邊”作鄰,就更可見其遠了。從渲染的氛圍來看,毫無城市喧囂繁華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莊。詩人雖沒有正面表現人物的活動,但從“孤煙”一詞的點化中,卻襯托出人。由此可見人煙非常稀少。尤其是“獨樹”與“孤煙”相對,“高原”與“遠村”相連,就更感蒼涼孤寂了。在這里,詩人所繪的乃是北方的遠山,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在畫面上,色彩淡薄。至多,可以領悟到那遠處的孤煙尚帶一縷淡灰,那天邊高原似有一層淡黃。在此清靜的天地中,有顏回、陶潛那樣的雅興,多么恬適安閑、自由自在。倘若沒有淡到極至的修養,則不能臻此妙境。如果說前兩句是重在描繪沖淡的景物的話,那么后兩句是重在抒發沖淡的情感。而沖淡的景情,又是彼此交融、相互滲透的。
沖淡含有閑、靜、淡、遠等特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就是如此。“山下孤煙遠村”就出現了遠字,全詩閑、靜、淡、遠,為沖淡之絕唱。其他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分別展現了閑、落、靜、空、寂、無、落等沖淡的景象。這些,都顯示出王維詩的沖淡的意境。
“山下孤煙遠村”,洗去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干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詩人筆下的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回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被人格化了。王維筆下的大自然,反映了王維沖淡的心情。詩人將自己消融在大自然中。這種消融,意味著沖淡。詩人不是超然物外,而是融于物中。詩人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忘我、無我、有我的空靈境界。這種賦予大自然以詩人的人格的現象,這種變粗樸的自然為人化的自然的做法,就是王維熱愛人生的表現。可見,王維的沖淡,不是象某些人所說的沒有人間煙火味。只是這種人間煙火味,而是時斷時續,若有若無,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色彩上,它不用濃墨,不務華艷,而追求蕭疏清淡。在運筆上,既非精雕細刻,又非粗線勾勒,而是點點染染,意到筆隨。在情趣上,不作驚人語,不崇尚夸飾,不豪情滿懷,也不執著于現實,不留意生活的紛爭,不關心人事的糾葛,不激動,不悲痛,而是潔身自好,孤身靜處,獨善其身,寄情山水,吟詠風月,始終保持著內心的和平與淡泊。“山下孤煙遠村”這首詩,就是詩人沖淡心情的寫照。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