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小故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事簡說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有關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小故向孔子請教說:"請問,事簡說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非常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有關是小故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事簡說,只要抓住了根本,有關也就很簡單了。小故"孔子向子夏交代了應注意的事簡說一些事后,又再三囑咐說:"無欲速,有關無見小利。小故
欲速,事簡說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就告別孔子上任去了.后來,"欲速則不達"作為諺語流傳下來,被人們經常用來說明過于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以上就是小編與大家一起分享的關于孔子的四則教育小故事,不知道大寶貝們看完后又有什么樣的感受與心得呢?希望咱們大家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呀,都能向孔子學習,心懷理想、滿腹經綸的向祖國的花朵傳授知識,教書育人。
【篇二】
孔子的父親死得早,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時候,顏徵在就買來了很多的樂器,有時請人為兒子演奏,有時自己為兒子吹彈,有時讓兒子自己玩弄。鄰里鄉人不解其意,顏徵在對人們說:讓孩子從小接觸這些器具,培養他的興趣,他就會漸漸喜歡這些樂器。做人要講根基,辦事要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樂器最講禮儀與規矩,沒有章法演奏不出動聽的樂曲。讓孩子早點接觸禮儀、音律、等級,對他以后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親的教導下,孔子很快就愛上了這些樂器,并學會了吹、拉、彈、唱。鄰里有了婚喪等紅白喜事,他都會拿著樂器去為他們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對音樂的愛好有增無減,把音樂當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齊國聽了韶樂,一連學了三個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說:“真沒想到音樂的感染力有這么強。”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樂官師襄子學琴,他彈一支名曲,連續將它彈了十天。
師襄子讓他換個曲子,孔子說:“雖然我已經熟悉了這支曲子,但還沒有將它掌握。”
過了幾天,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這支曲子,可以彈別的了。”
“我還沒有領悟它的用意?!笨鬃诱f。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依然在彈那首曲子,師襄子不耐煩地說:“你已經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換一支曲子了。”
“我還沒有領悟它描寫的人物形象呢?!笨鬃诱f。
又過了一些時候,孔子終于停下不彈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頭,向遠方望去,說:“我可能領悟到了,這個人又高又大皮膚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就是周文王?!?/p>
師襄子聽了十分驚訝,不得不佩服孔子對音樂執著的精神。
從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學習音樂,他能從音樂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種樂器的演奏中,孔子從中摸出了好多規律,將它們總結出來,運用到音樂當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樂方面的造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經”之一的樂經。他從音與音之間存在的節拍,符與符之間有著一定的規律,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他想:音樂調節好,才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人際關系調節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樂的啟示下,他悟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為政一定要以“仁”為核心,以調整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為主體。這就是他創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內容。他的這一套儒家學說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