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 [緣木求魚]
公元前320xx年,成語孟子周游列國,故事第二次來到齊國。成語這時候,故事齊宣王為了擴張自己的成語領土,正準備攻打鄰國。故事孟子反對戰爭,成語想宣揚自己的故事“仁政”思想。可怎么才能說服固執的成語齊宣王呢?于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對話。
孟子問:“大王心中最大的成語愿望是什么?”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故事孟子接著問:“是成語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故事還是成語色彩不夠艷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全部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孟子接著說:“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啊(原文是:‘猶緣木而求魚也’)。”齊宣王吃了一驚,忙問:“為什么?”
孟子連忙說:“大王想一統天下,是以弱擊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可如果大王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里來做官,天下的農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
成語“緣木求魚”意思是爬到樹上去找魚,它常被用來比喻做事情時,如果方向、方法錯誤,就一定達不到目的。緣,沿著,順著。
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 [刻舟求劍]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一聲,他的劍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辦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你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一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里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你的劍掉進了水里,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么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于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么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里,現在船走了這么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舟”是“船”,“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 [水落石出]
當時,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潔明媚。蘇軾和他的兩個朋友沐浴著和煦的秋風,興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使他們詩興大發,和朋友相聚,暢敘友情,更使他們忘記了一切煩惱,他們和歌吟詩,暢所欲言,歡樂之至,無以形容。蘇軾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趕回家中,詢問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說這就是供給他臨時需用的。
蘇軾大喜過望,連連稱謝,拿了酒,趕回朋友中間,來到赤壁下的長江岸邊,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這時,只聽見東流的江水發出潺潺的聲響,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顯得特別清脆,岸邊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懸在山峰間的月亮顯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頭,露了出來。
釋義江水下落,水下的石頭自然露了出來。
比喻事情經過調查研究和對證,終將真相大白。
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 [葉公好龍]
從前,有一個人,他最喜歡龍了。他穿的衣服上繡著龍,戴的帽子上也繡著龍。他住的房子,墻壁上畫著龍,柱子上刻著龍。這些龍都牙齒尖尖的,爪子尖尖的,很兇猛的樣子。
有一天,天上的龍聽說有個人很喜歡自己,就飛下來找他了。龍來到那個人的家里,他的頭才伸進窗口,尾巴已經到了屋頂上。這個非常喜歡龍的人,一看,那條龍尖尖的牙齒,尖尖的爪子,嚇得回頭就跑。原來他喜歡的并不是真的龍,而是畫出來的假龍。
“葉公好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好”是“喜歡”的意思。有人嘴上說喜歡某件事情,實際上并不這樣,甚至還害怕某件事情,可以比喻作“葉公好龍”。
成語故事有哪些四個字 [東施效顰]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很漂亮的姑娘,她家住在一條小河的西邊,所以大家都叫她西施。那條小溪的東邊,也住著一個姑娘,長得很難看,大家都叫她東施。
東施聽大家說西施長得漂亮,就想要跟西施學,西施穿什么衣服,她就穿什么衣;,西施梳什么頭發,她就梳什么頭發;西施怎么走路,她就怎么走路。
有一次,西施生病了,心很痛。于是她皺著眉頭,走路的時候捂著胸口。大家看見了說:“這姑娘真可憐。”東施聽見了。她以為大家又在夸西施好看,就學著西施,也皺起了眉頭,雙手按住了胸口。人家看見了,不說她漂亮,反而說:“這姑娘假裝生病,真難看。”
“東施效顰”和“效顰”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本來的意思是丑人不知道自己丑,硬要學美人的模樣,結果越學越丑。這個成語的意思也是這樣,如果用來說自己,就表示謙虛,說自己的根底差,學人家的長處沒學到家;如果用來說別人,就譏笑別人不自量力,硬要跟人家學,結果越學越糟。這不是對別人的善意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