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拜占廷帝國在相當長的帝王歷史階段都實行由幾位國王“共治”的體制,這特殊的故事體制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獨裁統(tǒng)治,但在王室內(nèi)部,母相角逐最高權(quán)力的殘爭斗爭卻異常激烈,手足相殘的王權(quán)事件屢見不鮮。公元8世紀末的帝王女皇伊琳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伊琳娜是故事拜占廷帝國敘利亞王朝利奧四世的皇后。利奧四世于公元780年去世,母相享年僅30歲。殘爭他的王權(quán)兒子君士坦丁六世繼承了王位,這位小皇帝當時只有10歲。帝王伊琳娜便以攝政皇太后和“共治”皇帝的故事身份掌握了帝國的最高權(quán)力。
由于伊琳娜出生于希臘,母相從小深受希臘古文化的殘爭影響,認為基督教的王權(quán)圣像崇拜活動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利奧四世和他前任的幾位先皇都奉行“破壞圣像運動”的。由于信仰不同,伊琳娜決心反其道而行之,恢復圣像崇拜。
然而,她也知道,由于破壞圣像運動在拜占廷帝國已實行了50多年,宮廷官僚和神職人員都是先皇政策的積極擁護者,自己剛剛掌權(quán),根基薄弱,要想扭轉(zhuǎn)乾坤談何容易。何況,還有以利奧四世的幾位兄弟為首的反對派勢力存在。所以,首先要掃清前面的障礙,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伊琳娜登位后不久,反對派便策動了一次旨在推翻小皇帝和攝政皇太后的暴亂,企圖擁立凱撒尼塞福魯斯為帝。伊琳娜果斷地鎮(zhèn)壓了這次叛亂,并迫使先皇的幾位兄弟退隱修道院。然后,她又迫使原大教長退位。改選由她指定的塔拉修斯任大教長。
經(jīng)過一番周密的準備后,伊琳娜便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可是,她低估了反對派的實力,東方各軍區(qū)的大貴族都是積極支持破壞圣像運動的。當伊琳娜召集的教職人士在大主教的主持下正要開會時,一批武裝的軍人沖進了教堂,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驅(qū)趕出去,會議被迫中止。
伊琳娜當然不肯就此罷休,她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把首都駐軍調(diào)到小亞細亞,讓他們?nèi)Ω对谶吘成向}擾的阿拉伯人。又從色雷斯地區(qū)調(diào)了一支擁護圣像崇拜的部隊來擔任首都的警衛(wèi)。這樣,她就可以放手進行恢復圣像崇拜的計劃了。
到了公元790年,小皇帝君士坦丁六世20歲了,母親仍然大權(quán)在握,絲毫沒有打算向他移交權(quán)力的意思。不但如此,她還加強了對兒子的管束和控制。而已經(jīng)成年的君士坦丁六世當然是不甘于被母親用來作為傀儡的,于是,母子之間矛盾便逐漸激化。一批原來反對圣像崇拜的王公大臣也就理所當然地聚攏在小皇帝的周圍,形成一個政治集團。
皇太后所依賴的主要是來自歐洲巴爾干半島的警衛(wèi)部隊,他們堅定地支持皇太后的政策,毫不猶豫地向她宣誓效忠。但是駐扎外省和小亞細亞的貴族將領(lǐng)們卻不肯服從,他們一呼百應,發(fā)動了軍事政變。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伊琳娜只好退位。讓兒子正式登基治理國政。
但是,伊琳娜畢竟已統(tǒng)治了這個帝國達20xx年之久,黨羽勢力仍是龐大的。他們深知皇太后隱退對他們非常不利,便從多方面對君士坦丁六世施加壓力,要他把母親接回宮中,盡兒子的孝道。這些人多半是元老貴族和僧侶的頭領(lǐng)。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君士坦丁六世于公元792年又將母親請回宮中,并承認她仍享有“共治”權(quán)力,讓她重新臨朝聽政。
小皇帝畢竟太年輕,在這之后又將對他這一舉措不滿的人——治罪。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亞美尼亞軍區(qū)司令阿列克修斯,他曾在反對皇太后專權(quán),擁立小皇帝親政的政變中充當重要角色。他自然對君士坦丁六世向他的母親妥協(xié)不滿。小皇帝便把他關(guān)進監(jiān)獄。這一來,激起了亞美尼亞地區(qū)人民強烈的反對。
接著,在君士坦丁六世率軍親證保加尼亞時,在戰(zhàn)場失利的情況下,他拋下軍隊將土,臨陣逃脫,造成軍隊慘重傷亡。這又使得小皇帝進一步喪失民心軍心。
這時,他的叔父尼塞福魯斯利用民眾和軍人的怨恨情緒,又次發(fā)動政變,但失敗了。君士坦丁六世下令嚴懲他的4個叔叔,挖掉他們的雙眼,并將尼塞福魯斯的舌頭割掉。同時,他又下令挖掉被無端投入囚牢的阿列克修斯將軍的雙目。
小皇帝這種殘酷的行為激起亞美尼亞地區(qū)軍人和百姓們極大的憤慨,他們決定反叛王朝,導致一場長達半年的內(nèi)戰(zhàn)。小皇帝親自率軍前往亞美尼亞,無情地鎮(zhèn)壓了這場叛亂。
最后使君士坦丁六世喪盡民心的是他的離婚事件。他原先的妻子瑪麗婭是小亞細亞帕弗拉戈尼亞的民間女子,小皇帝對她早有嫌棄之意。他的母親施展詭計,縱容她的侍女奧提多萊特做他的情婦。小皇帝終于以莫須有的罪名拋棄了妻子,娶了情婦。
小皇帝這一非禮的行為,受到教會的譴責。這時,伊琳娜見時機已到,也站到教會和修道士們一邊,公開指責兒子行為不端。
這就使得小皇帝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公元797年,當君士坦丁六世領(lǐng)兵討伐阿拉伯之時,伊琳娜又不失時機地做了些手腳,策動皇帝的部下反叛。反叛的部隊在東方戰(zhàn)區(qū)將小皇帝擒獲,押送君士坦丁堡。
伊琳娜殘忍地命令將她的兒子雙目刺瞎,剝奪了他的一切權(quán)力。從此,伊琳娜成了拜占廷帝國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她的獨裁統(tǒng)治一共維持了5年。西方世界以羅馬教皇為首不承認伊琳娜是合法的皇帝,認為她的行為是反傳統(tǒng)的。這也使得西方帝國與拜占廷分庭抗禮有了借口。
在國內(nèi),仍舊危機四伏,盡管伊琳娜有心計,有魄力,但人們不可能把她當作正統(tǒng)的皇帝。她崇拜圣像的政策依然為軍人貴族所反對,沒人愿意打仗,對外防務(wù)明顯削弱。她身邊的幾位寵臣又為爭權(quán)奪利鬧個不休。
公元820xx年,貴族集團又一次發(fā)動政變,終于推翻了伊琳娜的統(tǒng)治。她被流放到一個海島上,不久就孤獨地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