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買櫝成語原意是還珠韓非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文言文原文注取舍不當(dāng)。釋翻買櫝還珠是買櫝一個貶義詞。
作品原文
買櫝還珠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還珠韓非為木蘭之柜,文言文原文注薰以桂椒,釋翻綴以珠玉,買櫝飾以玫瑰,還珠韓非輯以羽翠。文言文原文注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釋翻此可謂善賣櫝矣,買櫝未可謂善鬻珠也。還珠韓非
作品注釋
1.楚人:楚國人。文言文原文注
2.其:代詞,他的(指楚國人)。
3.珠:珍珠。
4.于:在。
5.鄭:鄭國。
6.者:.....的人。
7.為:做,制造。
8.木蘭:一種木紋很細(xì)的香木。
9.之:的。
10.柜:盒子。
11.薰:香草;這里作動詞, 用香料熏染。
12.以:用。
13.桂:桂木.
14.椒:花椒,香料。
15.綴:點綴,裝飾。
16.珠玉:珠子和寶玉。
17.飾:裝飾。
18.玫瑰:這里指一種美麗的玉石。
19.輯:同“緝”連綴。
20.羽翠:翠鳥的羽毛。
21.櫝:盒子。
22.而:卻。
23.還:退還。
24.此:這,指代楚人的行為(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
25.可:可以,能夠。
26.謂:說,認(rèn)為。
27.善:擅長,善于。
28.未:不。
29.鬻(yù ):賣。
作品譯文
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只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diào)制的香料熏制,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jié),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里面的珠子還給了他,這可以說,這個珠寶商人很善于賣盒子,而不善于賣珠寶。
成語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先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點綴上玉珠和玉片,裝飾上名貴的紅色寶石,再填上翠鳥的羽毛,看上去,珠光寶氣,精美無比,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jìn)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墒菦]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nèi)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成語解釋
鄭人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賣家匣子里的珍珠。來比喻過分包裝,以致掩蓋本質(zhì)的人。
成語原意是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dāng)。買櫝還珠是一個貶義詞。
作者簡介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