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營州歌》是營州譯賞唐代詩人高適的七言絕句。此詩描寫邊塞地區尚武風氣,歌高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北方少數民族青少年的適唐詩注釋翻形象,表現了他們的營州譯賞生活風貌和豪放的性格,贊揚了他們豪邁勇武的歌高精神。此詩體現了胡漢民族之間精神文化的適唐詩注釋翻摩蕩和融合,透露出剛健、營州譯賞雄渾的歌高民族氣息,在唐代邊塞詩中是適唐詩注釋翻稀有的。
作品原文
營州歌
[唐] 高適
營州少年厭原野,營州譯賞狐裘蒙茸獵城下。歌高
虜酒千鐘不醉人,適唐詩注釋翻胡兒十歲能騎馬。營州譯賞
作品注釋
⑴營州:唐代東北邊塞,歌高治所在今遼寧朝陽。適唐詩注釋翻
⑵厭(yàn):同“饜”,飽。這里作飽經、習慣于之意。
⑶狐裘(qiú):用狐貍皮毛做的比較珍貴的大衣,毛向外。
⑷蒙茸(róng):裘毛紛亂的樣子。語出《詩經·邶風·旌丘》:“狐裘蒙戎”。“茸”通“戎”。
⑸城下(xià):郊野。
⑹虜(lǔ)酒:指營州當地出產的酒。
⑺千鐘(zhōng):極言其多;鐘,酒器。
⑻胡兒:指居住在營州一帶的奚、契丹少年。
作品譯文
營州一帶的少年習慣在曠野草原上生活,穿著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獵。他們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會醉倒,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10歲就能騎馬奔跑。
創作背景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原野叢林,水草豐盛,各族雜居,牧獵為生,習尚崇武,風俗獷放。高適于天寶中出塞燕趙從軍,通過邊塞所見所感寫成此詩。
作品鑒賞
詩的首句先描寫對象“營州少年”,再用“厭”字點明其對原野生活的熟悉程度。緊接著,作者于第二句寫少年的穿著與狩獵行為。穿著點明其慣習騎射,非中原之士。而“獵城下’’則點明城鎮附近的少年也愛射獵,可見其尚武風氣之濃。三、四句又從另外兩方面以見尚武之風。第三句寫“酒”,第四句“馬”,這兩者往往是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物件。但千鐘不醉,十歲騎馬則實屬罕見,這樣寫抓住描寫對象特點,酣暢淋漓地點明邊塞之與眾不同,指出邊塞居民之豪氣乃自幼形成的風氣,遠超過一般習武之人。
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是構思上即興寄情,直抒胸臆;表現上白描直抒,筆墨粗放。它的細節描寫如實而有夸張,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點。詩人善于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和特征,并能準確而簡煉地表現出來。
自古以來邊塞詩,多寫征戍之情,荒寒之境,而這首詩獨以欣賞的眼光注視著草原風光和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以富有特征的形象:原野,狐裘、虜酒、騎馬、打獵等點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滿生機的古代東北邊地的生活畫卷,熱情洋溢地贊美了營州少年渾脫可愛的形象。在唐人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贊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實在不多,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
作品點評
元·楊士弘《批點唐音》:“盛唐側韻之可法者。”
明·邢防《唐風定》:“古調”。
明·唐汝詢《唐詩解》:“虜酒胡兒,倒裝作對,益見奇絕。”
明·胡應麟《詩藪》:“王翰《涼州詞》、王維《少年行》、高適《營州歌》……皆樂府也。音響自是唐人,與五言絕稍異。”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后來客游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