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除夜作》是除夜唐代高適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寫除夕之夜,作高游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適唐詩注釋翻深思苦調,譯賞委曲婉轉,除夜感人肺腑。作高詩精練含蓄,適唐詩注釋翻故前人謂此詩:"添著一語不得"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譯賞
過年意味著又增加了一歲。除夜天天向上的作高小朋友往往急于長大,已過中年的適唐詩注釋翻人則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衰老——他們對此事都比較計較,當然有興高采烈與感慨系之之不同。譯賞高適這首詩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寫,除夜“年味”很足,作高傳誦極廣。適唐詩注釋翻
作品原文
除夜作
[唐]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作品注釋
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客心:自己的心事。轉:變得。凄然:凄涼悲傷。
③霜鬢:白色的鬢發。明朝(zhāo):明天。
作品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創作背景
像這樣沒有多少具體背景的詩很不容易確定其作年,但周勛初在《高適年譜》有一個絕妙的推測,他將此詩系于天寶九載(750年),根據是:“高適游蹤雖廣,然離梁宋而至遠地,亦不過閩中、幽州、隴右、河西、劍南數地而已。高適至閩中時,年歲尚輕;次至幽州時,未及‘霜鬢’之年;至隴右、河西、劍南時,已甚得意,與此詩內容不合,故知此詩定作于第二次北上,即送兵清夷歸來寓薊門旅館之時。”(《周勛初文集》第4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說十分合于情理。
作品鑒賞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詩人難于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后,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詩人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而是表達的更加含蓄委婉。
“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為詩人增添新的白發。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作品點評
《注解選唐詩》:“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客中除夕聞此兩句,誰不凄然?
《批點唐音》:此篇音律稍似中唐,但四句中意態圓足自別。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婉轉在數虛字。
《唐詩絕句類選》:“獨”者,他人不然;“轉”者,比常尤甚。二字為詩眼。
《唐詩廣選》:敖子發曰:首句已自凄然。后二句又說出“轉凄然”之情,客邊除夜怕誦此詩。胡濟鼎曰:“轉”字喚起后二句。唐絕謹嚴,一字不亂下如此。
《唐詩歸》:譚云:故鄉親友,思千里外霜鬢,其味無窮。若兩句開說,便索然矣。
《唐風定》:以中晚《除夜》二律(按指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書懷》)方之,更見此詩之高。對結意盡(未句下)。
《姜齋詩話》:七言絕句有對偶,如“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亦流動不羈。
《唐詩箋注》:“故鄉今夜”承首句,“霜鬢明朝”承次句,意有兩層,故用“獨”字、“轉”字。詩律甚細。
《網師園唐詩箋》:不直說己之思鄉,而推到故鄉親友之思我,此與摩詰《九月九日》詩同是勘進一層法。
《唐詩選勝直解》:首二句自問之詞,末二句從上生出。
《詩法易簡錄》:后二句寓流走于整對之中,又恰好結得住,令人讀之,幾不覺其為整對也。末句醒出“除夜”。
《挑燈詩話》:只眼前景,口邊語,一倒轉來說,便曲折有余味。
《詩境淺說續編》:絕句以不說盡為佳,此詩三四句將第二句“凄然”之意說盡,而亦耐人尋味。以流水對句作收筆,尤為自然。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后來客游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后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