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故事你知道哪些?滄州都有哪些典故?歷史的河北車輪永不停息的向前轉著,轉著,滄州滄州有著它歷盡滄桑的歷史一面,關于滄州的文化歷史故事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是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講述滄州歷史文化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故事
據說,河北很久很久以前,滄州滄州是歷史風景優美、土地肥沃的文化魚米之鄉。這里,故事海碧天藍,河北氣候溫和,滄州人們勤勞善良,歷史日子過得非常美好。文化就連飛禽、故事走獸也愿意到這里落落腳。
有一年秋天,水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風,卷著水浪,像虎叫狼嚎一樣咆哮著直撲滄州城,房倒屋塌了,滿洼的好莊稼也被洪水吞沒了。老百姓倉皇逃離,來不及逃離的紛紛被洪水卷走了。人們的哭聲、叫喊聲一片。原來是一條惡龍在興妖作怪。它看著滄州這地方好,就一心想獨吞這地方做它的龍宮。就在惡龍興妖作怪、殘害黎民百姓的時候,人們猛地聽到一聲像山崩地裂一樣的怒吼。只見一頭紅黃色的雄獅,從海邊一躍而起。它像鷹抓兔子一樣,嗖的一聲沖向大海,直取惡龍。海面上頓時水柱沖天,狂風大作,龍騰獅躍。雄獅和惡龍從天黑一直廝殺到黎明,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它邊跑邊想:“我占不了這塊地方,也叫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邊跑著一邊吐著又苦又咸的白沫。雄獅在后面緊追不放,一直到東海深處,逼著惡龍收回了淹沒滄州的海水,這才罷休。
惡龍跑了,海水退了,滄州一帶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又能安居樂業了。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就請一位叫李云的打鐵名匠,帶領著九九八十一個手藝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噸鋼鐵,鑄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終于在當年雄獅躍起的地方,鑄成了這尊活靈活現非常雄偉的鐵獅子。那條惡龍雖然沒死,但一聽到鐵獅子的吼聲就渾身發軟,爪子發麻,人們把獅子視為瑞獸,又把這尊鐵獅子叫做“鎮海吼”。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二在滄州歷史上,“鎮海吼”確實吼過。滄人劉樹鑫游賞舊州鐵獅記到:“時孟冬天寒,白草蕭蕭滿地,夕陽將落,北風吹入獅腹作吼聲。”(《古滄鐵獅記》)這應是殘破的獅腹所導致的。《萬歷野獲編》記當時傳說:“曾有盜叛伏其中,搜捕不獲,后知其故,鏟破其腹。”海嘯大潮常伴有狂風,而殘破的獅腹恰好是個自然的發聲器。
古人認為,“獸為坤象,坤為土,土生水。”鐵獸能鎮水災成為一種風俗。北周時期,即公元953年,滄州人鑄造了鐵獅。當時,犯人李云上書周世宗,請求鑄造鐵獅子以鎮水災,周世宗應允,并帶頭捐款。李云召集當地鑄鐵匠人數百人,在開元寺前動工。《滄州縣志》中記載,“鐵獅,在舊州城開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背負巨盆,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樣。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腹內牙內字跡甚多,然漫滅不全,后有識者,謂之為金剛經文……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鑄此,以鎮州城。”滄州人把這種希望寄托給了鐵獅,也賦予了它不屈不撓的精神。清人李之崢在《鐵獅賦》中曰:“此獅飆生奮鬣,星若懸眸,排爪若鋸,牙利如鉤。即猙獰而蹀躞,乍奔突出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于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于蜃樓。”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三烏丸(亦作烏桓)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國志》裴注引王沈《魏志》的說法,烏丸是東胡的后裔,東胡在漢初被匈奴單于冒頓滅國,余部的一支逃到鮮卑山,以山為號,稱為鮮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烏丸山,也以山為號,這便是烏丸。烏丸部落以幽、并兩州為主要聚居地,在北方分布的范圍相當廣,布列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雁門、太原、朔方諸郡界。 東漢末年,諸郡烏丸部首領各自稱王,位處東北的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的烏丸部落形成同盟關系,故稱之為三郡烏丸。三郡烏丸的首領遼西烏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為兒子樓班尚小,由頗有武略的侄子蹋頓代立,總攝三王部。蹋頓在袁紹與公孫瓚交戰時主動遣使與袁紹和親,并幫助袁紹與公孫瓚作戰,作為回報,袁紹不但與烏丸部諸王和親,還遣使詔拜烏丸三王為單于。史書記載: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余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 所以,袁尚、袁熙在窮途末路之時前去投奔,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殺回冀州。他們投奔至烏丸后,烏丸騎兵多次進入幽州腹地進行掠奪,騷擾曹操的北部邊境。
為了能徹底解決三郡烏丸之患,清剿袁氏殘余勢力,平定北方局勢,曹操決心北征三郡烏丸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古代戰爭取勝的重要策略,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最主要的就是偷襲袁紹的糧草。為士兵、戰馬提供足夠的糧草,是曹操最為注重的。于是,在征戰三郡烏丸之前,曹操接受董昭的建議,征用百萬余河北民眾開鑿了平虜、泉州兩條渠道以利交通。史書記載:“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水,名平虜渠;又從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平虜渠即是京杭大運河滄州段的雛形,它完全是在戰爭背景下開鑿形成的。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四西漢以前,今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如黃河、滹沱河、河、河、治水等都是獨流入海的,諸水漸次交匯。至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曹操開鑿了一條自滹沱河入弧河的平虜渠(即今京杭大運河自青縣北至靜海獨流鎮一段)后,河北平原上主要河流都會流天津入海,海河水系遂告形成(譚其驤:《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展》,《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隋大業四年(608),隋煬帝征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人,在曹操舊渠的基礎上,開挖了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黃河,北通涿郡,與江南運河、通濟渠等構成了縱貫南北2500余公里的大運河。滄州段運河當時稱為御河或衛河,成為海河水系的一部分。人工開鑿的運河造成了眾河匯流天津的局面,這也給海河流域的排澇問題造成嚴重后果。當六至九月的夏秋的多雨季節,每遇漳河、滹沱河、衛河同時漲水,整個河北平原幾乎都要遭受水災。
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州達220公里,滄州成為京杭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丵市,更是運河造成最大危害的城丵市。每遇漲水之時,運河成為河水暴虐發泄的重要渠道。由于運河“水大渠狹,更不開瀉,眾流壅塞”(北齊r26;魏收撰《魏書》卷56《崔楷傳》),河道常常決堤。宋代河北地區的御河曾被黃河北流所襲奪,長達五六十年之久,致使御河屢浚屢淤。元代御河在滄州一帶,“水面高于平地”,以致“水無所泄,浸民廬及熟田數萬頃”(明r26;宋濂《元史》卷64《河渠志一r26;御河》)。到嘉靖年間,河道遭淤塞,南北諸水,“流經千里,始達直沽。每遇大雨時行,百川灌河,其勢沖決散漫,蕩析田廬,漂沒糧運”(清r26;傅澤洪撰《行水金鑒》卷114引《明世宗實錄》嘉靖十四年七月癸未)。漫天的洪水如發瘋的野獸撲向滄州大地,所有的樹木,所有的莊家、所有的房屋都浸泡于海水中,滄州剎那間成了一片荒涼之地。于慎行在雨中路過滄州時,如此寫道,“廣川城北倚扁舟,寒色蕭蕭對驛樓。過雨菰蘆驚午夢,乘波鳧鷺激中流。長天積水千帆暮,斜日林五月秋。指點津亭問前路,居人為說古瀛洲。”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五“古瀛洲”即在現在的滄州境內,滄州人紀曉嵐在《灤陽消夏錄》中記到:“余家距海,僅百里,故河間古謂之瀛洲。地勢趨東以而高,故海岸陡,潮不能出,水亦不能入,九河皆在河間,而大禹導河,不直使入海,引北行數百里,自碣石乃入”。地勢較低的地理環境使洪水更加肆虐無忌,素有“九河下梢,鬲津最南,徒駭為北”之稱的滄州由此被清代欽定為“泛區”,即是皇上親自劃定的水災區域。僧可無在《送呂郎中赴滄州》詞中描述了他看到的情景:“路遙經幾郡,地盡道孤城,拜廟千山綠,登樓遍海清。河人共東望,日向積濤生。”
每到洪水肆虐,滄州大地上沿渤海方圓百余里,均系蘆蕩荒灘,四處望去,剩下的只有鹽堿灘,還有浸漫在洪水中搖擺的蘆葦和茅草,所以,滄州還有一別名—長蘆。
水災的連綿不斷造就了古代滄州人特殊的民居風格和生活習俗:房屋依河坡而建,以平頂房居多,紡車一般都掛在樹上。洪水一來,人們和家養的牛羊可以很快地爬到平頂房上去,掛在樹上的紡車同樣可以不被洪水沖走,減少了洪水帶來的經濟損失。楊翥在《長蘆道》詩中曰:“屋室鱗鱗傍水邊。”當年,紀曉嵐的高祖紀椒坡從應天府上元縣北遷時,中途曾遇到一個算卦的先生,告訴他:你們走到牛上房、車上樹的地方就是安身立命之地了。當他們走到滄州時,看到牛上了河坡,也就輕而易舉地上了房頂,應了“牛上房”的寓言,而這里的農家人丵大多都把紡車掛在樹上,紡車也是“車”,這不就是“車上樹”嗎?于是,紀曉嵐的高祖就在滄州安家落戶了。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六在滄州吳橋縣城南有一古堤,歲久河涸,但堤址猶在。周圍村莊的名字皆以此堤為名,如“堤口崔家”、“堤南宋家”、“桃花嶺”、“堤頭姚家”、“堤南趙家”。明朝萬歷吏部尚書楊巍在《桃花嶺詩序》中如此描繪這一河堤:“土嶺高可丈余。余昔赴關陜,此嶺延袤至魏境之南始盡,秦漢以來障九河者。”這就是滄州境界的古黃河堤。
遠古時,古黃河至冀州分布為九河。九河者,乃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絮、鉤盤、鬲津之河也。下至滄州,更合同為一大河,名為逆河。王莽時,將漢的渤海郡,即今滄州更名為迎河郡。王莽好復古,他的改名有著歷史依據,古文中“迎”“逆”二字互通。逆河流經滄州,并在滄州地界入渤海。據《尚書r26;禹貢》、《漢書r26;地理志》記載推定,古黃河在滄州有兩個入海口。一個在今黃驊市東部,一個在黃驊與無棣縣分界的月河口一帶。
由于氣候干旱,加上農業對土地的過度利用,至元代時,遠古的黃河故道已成了千里良田。元代蒙古詩人薩都剌登臨此堤時,感慨而言:“迢迢古河堤,隱隱若城勢。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邑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堤長燕麥秀,不見筑堤人。”此詩不僅是河堤滄桑變化的寫照,更是滄州城丵市的歷史變遷。
滄州歷史文化故事篇七早在春秋時,齊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發生于滄州一帶。戰國時,滄州地處燕趙邊境,更是戰爭發生的熱點,燕國曾聯合多國部隊攻打齊國,就是路經滄州攻打的。蘇秦合縱六國時,燕國成了列國合縱同盟的首先發起國。秦國為攻擊燕國,離間燕趙,燕國在戰國后期與趙國結為世仇。兩國在滄州地界爭戰不休。頻繁戰事,民遭涂炭,民生維艱,燕趙兩國民眾在戰爭中知曉了須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圖存。而燕、趙貴族也多收養行俠仗義之門客,以備不測。燕國義士荊軻堪稱慷慨俠義的典范。為挽救于燕國,入質秦國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荊軻,準備刺殺秦王嬴政。經過一番準備,荊軻在公元前220xx年帶著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夾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地圖來到咸陽進獻嬴政。在獻圖時,圖窮而匕丵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殺于秦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成為慷慨悲壯的絕響。故史稱“燕趙多慷慨俠義之士”。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至宋朝,滄州富貴之家尚存收留俠客的上古遺風。在《水滸傳》中的柴進為了搜羅俠客武士,專門在路邊小飯館向店小二留下關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單或徑行其莊上,以資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