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地震》取自《聊齋志異》卷二的地震篇目,由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著。蒲松它對清代初年發生在山東省的齡文一次大地震作了真實準確的記錄,是言文原文一篇寶貴的地學歷史資料。
作品原文
地震
康熙(xī)七年六月十七日戌(xū)刻(1),注釋地大震。翻譯余適客稷(jì)下(2),地震方與表兄李篤(dǔ)之對燭飲(3)。蒲松忽聞有聲如雷,齡文自東南來,言文原文向西北去。注釋眾駭(hài)異(4),翻譯不解其故。地震俄而幾案擺簸(5),蒲松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齡文錯折(6)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7)地震。各疾趨出(8)。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9);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háo)(10),喧如鼎(dǐng)沸(11)。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fèi)(12)滿城中。逾一時許(13),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14)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仄(zè)(15),不可汲(jí)(16);某家樓臺南北易向(17);棲霞山裂;沂(yí)水(18)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有邑人婦(19),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婦急與狼爭。狼一緩頰(20),婦奪兒出,攜抱中。狼蹲不去。婦大號。鄰人奔集,狼乃去。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已奪兒狀。良久,忽悟一身未著寸縷,乃奔。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人之惶急無謀,一何(21)可笑!
作品注釋
(1)康熙(xī)七年六月十七日戌(xū)刻:公元1668年7月25日20時左右。
(2)余適客稷(jì)下:我恰好在稷下作客。余,我。適,正好,恰好。稷下,今山東臨淄縣西北,距震中約一百五十公里,屬破壞性地區。
(3)方與表兄李篤(dǔ)之對燭飲:正和表兄李篤在燈下痛快地喝酒。方,正在。
(4)駭(hài)異:驚訝奇怪
(5)俄而幾案擺簸:突然間桌子擺動顛簸。俄而,時間很短,突然間。幾案,桌子。
(6)錯折:扭離折斷。
(7)方知:才知道。
(8)各疾趨出:各自很快跑出。疾,快。趨,跑。
(9)仆而復起:倒下又起來。
(10)女號(háo):女人大聲哭。
(11)鼎(dǐng)沸:形容喧鬧、混亂象水在鍋里沸騰的樣子。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三足兩耳。
(12)犬吠(fèi):狗叫。
(13)逾一時許:過了大約一個時辰。逾,超過。時,時辰,一日分為十二時辰。
(14)并:皆,都。
(15)傾仄(zè):傾斜。
(16)汲(jí):從井里打水.
(17)樓臺南北易向:指地震造成地殼的水平錯動,引起房屋方向扭轉。易,改變,變換。
(18)沂(yí)水:是山東南部的大河,南流入淮,正當地震震中地區。
(19)邑人婦:張樂聃的妻子。
(20)緩頰:放松面頰肌肉,即稍一開口。
(21)一何:多么。“一”是加強語氣的語助詞。
原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有邑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婦急與狼爭。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狼蹲不去。婦大號。鄰人奔集,狼乃去。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已奪兒狀。良久,忽悟一身未著寸縷,乃奔。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作品譯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山東郯城莒縣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我恰好在臨淄稷門前旅居,正與表兄李篤之點著蠟燭飲酒。忽聽見一種聲音像打雷一樣,從東南而來,向西北而去。大家感到害怕和詫異,不知道其中的緣故。一會兒,茶幾案桌搖擺顛簸,酒杯翻倒打碎;屋中的梁子、椽子、柱子,錯位斷裂,發出陣陣響聲。你看我,我看你,驚嚇得臉都失去了血色。過了很長時間,才知道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到外面。見樓閣房屋,倒在地上又顛起來;墻倒房塌聲和孩子們的哭聲、婦女的驚叫聲,喧嘩得像開了鍋一樣。人暈得不能站立,坐在地上,隨地面一起旋轉。河水翻滾漫出河槽有一丈多遠,滿城到處雞叫狗咬。過了大約一個時辰,才稍微平息下來。看街上,男的女的光著身子聚集在一起,爭著相互說剛才發生的事情,都忘了自己身上沒穿衣服。
后來聽說某處水井傾斜,不能打水;某家樓臺南北換了方向;棲霞山裂了道縫;沂水縣陷了個大坑,有幾畝地寬。這真是不常見的奇特變化啊。
寫作背景
蒲松齡描寫的這次地震,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地震發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農歷6月17日戌時),震級為8.5級,震中在臨淄西北約一百五十公里的莒梁,郯城一帶,而臨淄屬于破壞性地區。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耳聞目睹與體驗,描述了康熙七年間發生在山東的大地震。文章記述地震的過程非常的清晰,從“聲如雷”“幾案擺簸”到“墻傾屋塌”“河水傾潑”,寫出了地震由弱到強的過程,這是從物的角度描述。“眾駭異”“相顧失色”到“男女裸聚”,從人的神態進行側面烘托,寫地震嚴重的程度。最后的耳聞,揭示出了地震破壞的程度,并由此發出了“真非常之奇變”的感慨。
結構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雖小,但所營造的結構卻完整縝密,平整均衡,單純精美。記事由隱入顯,循序漸進,層層開拓境界,逐步創造高潮、首尾連貫完美,通篇委區盡態。結構的藝術處理,貴在線索的貫穿。它運用自如地按記述文的表現形式,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為線索,把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組裝起來,連動式地推到讀者面前:
第一幅、燭前對飲圖:聞有聲如雷,眾駭異,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內,震蕩圖: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
第三幅、戶外,大震圖;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倒屋塌,兒啼女號。人不能立,隨地轉側。河水傾潑,雞嗚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圖:競相告語,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圖:水井傾仄,樓臺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聯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奪子圖”。此圖既如繪畫,又若小說。
五幅畫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場怵目驚心的大地震的全部過程,正好表明地震發生(第一圖)、發展(二圖)、高潮(三圖)、緩和(四圖)、終結(五圖)的程序。最后以聯想方式出現的“奪兒圖’’強化了第四圖的思想。這里的文字都有極強的可感性與可繪性。
事出突然,事先沒有征兆,只聽得隆隆雷聲,由遠及近,人們驚異,但不知原因。一會兒,桌子搖動,杯子傾倒,屋梁有聲,人們你看我,我看你,大驚失色,但不知何故。過了好一會兒,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點跑出來。這種描寫是人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一時驚慌失措,理性思維暫停的實際。以上是室內情況。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說明地表在上下顛簸。繼之是聽到房屋倒塌聲、兒啼女號聲。剛才是從屋里跑著出來的,所有沒感覺到不穩。停下來以后,才覺得站立不穩,于是快點坐下,隨地轉側。
此時,人驚恐萬狀,無暇交流情況。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地震停了,人們情緒稍有安定,這時,大家才有可能“競相告語”,急于宣泄內心恐懼,抱團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沒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在地震的當時,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況。震情和緩了,十里八鄉的親戚朋友才互相探訪,打聽安危,于是外地情況不斷傳來,才有某處井傾側,樓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的傳聞。
寫震前、震中、震后;寫房內、房外、街上;寫所見、所聞。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條,緊緊相扣,一氣呵成。再現地震現場畫面,非親臨其境者寫不出。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齋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并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于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還有文集13卷400多篇,詩集8卷900多篇,詞1卷100多闋,以及俚曲14種、戲3部、雜著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