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及主要內容 沐猴而冠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成語果然。故事
沐猴而冠的及主故事:秦王朝滅亡后,項羽見宮室殘破沒落,內容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成語楚漢戰爭中,自己又占著優勢,故事于是及主就自傲自大,想回家鄉炫耀此時的內容身世。因為在他看來,成語一個人升官或發財以后,故事如果不回故鄉夸耀一番,及主就好比‘錦衣夜行’(穿著錦繡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樣,內容沒有人會知道這個人此時的成語大富大貴。楚漢之爭正處在最為關鍵的故事時候,項羽這種務虛的及主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對他自己和楚國的前途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有人對他鄙視,氣憤地說: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說對了。結果,被項羽投入鼎鑊煮死。
楚人管獼猴為沐猴。沐猴而冠,是說獼猴而戴上人的帽子,也就是說假充人樣的野獸。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漢書·伍被傳》也有此語:伍被曾在淮南王劉安手下做淮南中郎的官,劉安謀反,伍被多次諫勸,劉安不聽,以輕蔑的口吻對伍被說: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成語故事及主要內容 將心比心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并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后,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沖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嘆服的人情味;他并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場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后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后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只緣恐懼傳須親,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灑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別人。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么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
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凈心靈,辨是非,明前途。
總之,與人交往過程中,肚量直接能影響到彼此間的關系是否能協調發展。眾多同事同仁共處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難免,這尤不及,有的是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為一時誤解造成。如果我們都能夠像古人那樣有較大的肚量和長遠的眼光,以退讓、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恩怨,就不僅有可能贏得時間、緩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多年后的善報埋下善因,還你一個更為海闊天寬的新局面。
成語故事及主要內容 以德報怨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可能是有史以來大多數人對待對手最容易采取的手段和方式了。古往今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演繹了太多的冤冤相報和世代為仇的歷史悲劇。古希臘與特洛伊進行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雙方元氣大傷,卻僅為爭奪一個女人;二戰后,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無休止的流血沖突,給中東穩定及世界和平帶來災難性后果,也和雙方互不相讓和睚眥必報有關。回望歷史,冤冤相報給人類造成太多痛苦和悲劇,留下無數遺恨和災難。誠然,許多悲劇性事件的發生具有復雜的原因,但爭端無不起源于雙方的互不相讓和冤冤相報。
如果人們在面對仇恨時能夠平和心態,寬以待人,能夠放棄不必要的爭斗,以德報怨,許多悲劇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歷史可能會呈現一種別樣的美麗。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睿智的偉人。他在與公子糾爭位時曾挨過政敵管仲的一箭,差點要了他的性命。應該說齊桓公與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當他登上國君之位后,卻以政治家的敏銳,桓公意識到齊國的發展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聽從了師傅鮑叔牙的勸說,以博大的胸襟寬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齊桓公以毫無芥蒂的重用回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動了管仲,從此,管仲便盡心效力國事,鞠躬盡瘁,最終助齊桓公實現富國強兵,成功進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歷史偉業。
戰國時期的另一名人藺相如也是一個以德報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讓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趙國,功蓋朝廷;后來,在秦趙兩國的澠池之會上,當趙王處境非常尷尬的之時,他又憑借自己的睿智和膽略,幫助趙王擺脫了受辱的困境,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于其功勞顯赫,得到趙王的重用和封賞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可是,生性剛直粗獷的廉頗卻偏偏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揚言一定要找個機會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藺相如。而藺相如聽說后,不但沒有嫉恨和報復,反而為了避免發生不愉快,寧愿一直躲著廉頗,即使是兩人的馬車在路上不巧相逢,藺相如也讓車夫退避以禮讓廉頗。藺相如以如此忍讓的寬厚和仁義回報廉頗的盛氣凌人,最終感動了廉頗,使廉頗意識到自己的小肚雞腸和無理取鬧的不仁。后來,慚愧難當的廉頗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請求藺相如的原諒和懲罰,原來不睦的文武二臣終于消除了仇隙和誤解,從此結為生死之交,在戰國后期風雨飄搖的形勢下,共同支撐和維護著趙國的江山社稷。
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佳話。秦漢時期,功成名就的韓信沒有殺掉當年讓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使這人感激涕零,愿意終生為他效勞;三國鼎立時期,孟獲的叛亂嚴重危害了蜀國的穩定,但諸葛亮在討伐南中時,卻一次次放走對手孟獲,最后使桀驁不馴的孟獲心悅誠服,從此效忠蜀漢,聽命于諸葛亮的調遣,成為蜀國鞏固后方的基石……
齊桓公的不記前嫌,藺相如的相忍為國,韓信的寬宏大量,諸葛亮的以德服人,無不讓我們看到歷史上智者的容人肚量和仁者的博大胸懷,讓我們看到人類真善美的瑰麗動人。原來,用寬仁來回報傷害,用仁德來回報怨恨,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呈現雨過天晴的美麗,可以讓我們的世界呈現化干戈為玉帛的祥和。
記得佛家曾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師問弟子:如果別人把口水吐到你的臉上,你該怎么辦?弟子回答說:把他擦干。師說:應該讓他自己干。多么高的思想境界啊。西方的基督耶酥也曾說過: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右臉,那么,你就把自己的左臉也伸過去讓他打。為什么東西方的智慧竟會那么不約而同地用如此過激的語言告誡人們——以德報怨呢?
我想,當那個吐別人口水、打別人臉的狂妄無理之人,面對這樣寬厚仁德的回報該會受到怎樣的震撼呢?或許,他滿腔的怒火會剎時化為一汪寧靜的秋水,他眼中的灰暗陰冷的世界會瞬間變得春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