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是大道的故認識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啟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鑰匙,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大道理的小故事全集精裝里的故事。
南宋年間,一個大雪紛飛的事全事隆冬,有一個人卻要遠行,集精出使金國。裝里這人叫薛季益,大道的故是小故代理工部侍郎。南宋時能夠出使金國的事全事使者都是重量級人物,如范成大、集精楊萬里,裝里薛季益也是大道的故這樣一個人。
他有學問,小故在士林中聲譽很高;有品行,事全事典型的集精強悍之人,總之是裝里最合適的人選。這樣的人遠行,各部部長都給面子,紛紛趕來為他餞行。
六個部正副部長,總共十二人,剛好一桌。
當時,著名文人洪適也在座,是個副部長。
既然是餞行,薛季益就是客人,無論如何都應坐在客席上。安排座位的是一個叫陳應求的部長,他對著薛季益一拱手,微笑道:“薛兄遠行為客,請坐客席。”
薛季益連連搖手:“下官叨陪末座,已是過分,萬不敢坐客席。”
原來,南宋人坐席有個規(guī)則,和我們今天相同,坐席按官職大小依次而坐,官最大、品最高者坐在客位上。在座者,當時品級最高的恰是陳應求。
陳應求當然不能坐,心里說,過去可以,今天怎么行?如果自己一坐,別人會怎么看自己、評論自己?因此又一次揖讓,請薛季益千萬別客氣,務請上坐。
薛季益無論如何也不上坐,并道:“過去都有順序,今天為啥不這樣?”語言中有點不滿了:過去不讓我,今天也別讓了。
陳應求臉紅了,心想,咋的,對我過去坐客席不滿,故意找茬?這樣一想,態(tài)度更堅決,今天這客席無論如何也要讓薛季益坐,就說:“今天,薛大人你一定要坐。”
薛季益道:“無論如何,下官不敢坐。”
兩人在那兒互相謙讓著,語言越來越僵,臉越來越紅。在座客人見了都十分尷尬,勸說陳應求固然不好,勸薛季益也好像不妥。一桌歡宴還沒開始就要冷場。
這時,一位同事眼睛一轉(zhuǎn),轉(zhuǎn)頭對洪適道:“洪兄才思敏捷,能不能出一典句給這二位大人開解一下?”
宋人喜好談章論句,聽了這話,一時都忘記了揖讓,回過頭望著洪適。
這是一道難題,倉促之間,用一句話既要切題,又要勸客,還要用典,實在不容易,連陳應求和薛季益也替洪適暗暗著急起來。
洪適一笑,喝一口茶,笑道:“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xiāng)人。侍郎姑處斯須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如常時。”這話意思是:孟子說,講究禮節(jié)是看情況的,到哪個地方按哪個地方的風俗,聽那兒的長者安排辦,你為什么不按照這個說法做,姑且受大家一次尊敬,過了今天,以后再恢復過去的次序不行嗎?
話說得很巧妙,首先是規(guī)勸,用圣人的話來說,對飽讀詩書之人最有說服力。其次,是批評,什么都是靈活的,禮節(jié)也是這樣,千萬別不知變通。再則,暗暗勸說,大家尊敬你,來餞行,千萬別掃朋友的興。
薛季益一聽,哈哈一笑,一拱手對陳應求道:“恭敬不如從命。”坐了客席。陳應求也哈哈大笑,入席而坐。一場歡宴,終于開始。
洪適一句話,給尷尬找了個臺階,也給友誼找了個臺階。
大道理的小故事全集精裝里的故事2:尉遲恭的先“認”后“辯”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被上司質(zhì)疑和誤解的經(jīng)歷。這時,大多數(shù)人想到的就是辯解,然而如果上司已經(jīng)認定是你的過錯,那他必然料定你是辯解,因此而打斷你:“我不想聽你的解釋。”讓我們無從為自己辯解。
唐朝名將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zhàn),一生戎馬倥傯,征戰(zhàn)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zhàn)功。因其性情憨直,居功自傲,見到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常常當面譏諷他們,議論其長短,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于是和這些人的關系逐漸惡化,后來有人竟然誣陷他將要謀反。
有一次,唐太宗閑來無事,半真半假地問尉遲恭:“有人上書說你要謀反,有這回事嗎?”他本以為尉遲恭會矢口否認或者為自己辯解,沒想到這個歷史上著名的猛男應聲答道:“是啊,我也聽說我要謀反了,自從追隨陛下南征北戰(zhàn),渾身上下傷痕累累,年輕時候沒想反,現(xiàn)在天下太平,我也老了,就有人懷疑我要謀反了?”說完這老家伙居然馬上脫光了衣服,露出滿身的傷痕。這下太宗可下不來臺了,馬上安慰道:“看看你,咋還是這臭脾氣呢,咱倆誰跟誰啊,快穿上,快穿上,可別得瑟感冒了。”
我們看,尉遲恭先“認”后“辯”,反而讓唐太宗始料不及,因而輕松化解了唐太宗對他的誤解,扭轉(zhuǎn)了對自己的不利局面。
所以,在職場上,當我們面對質(zhì)疑時,如果能學尉遲恭,先“認”后“辯”,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道理的小故事全集精裝里的故事3:慎始明朝督察院長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見新任御史張瀚時說:“我昨天乘轎遇雨,有個穿新鞋的轎夫,開始他小心地循著干凈的地方落腳,生怕弄臟了鞋。后來一不小心踩在泥里,從此再不顧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接著說:“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極佩服此言,以后終生不忘,一直作為為官的信條。
可見,“慎始”,是一種定力,是一條“高壓線”。“慎初”關乎一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關乎一個人的政治前程,關乎一個人一生是不是大有作為。在這個故事中,這個轎夫是一個悲哀的角色,下雨天,一不小心“弄臟了鞋”之后,本應該像沒有弄臟鞋一樣,甚至應該更加小心,選高一點的地方走,選干凈一點的地方走,而不應該“一不小心”,就放松了對自己的嚴要求,就什么也不顧忌。此時,再臟的地方也敢走,再渾的水也敢蹚,有泥的地方也敢踩。
“君子慎初”,固然難得。而一不小心,“破韌”后,仍不自卑、不自棄、不放棄原來的信仰和堅守,自修“破初”帶來的“傷口”,不是更難得嗎?過去,有一句話,叫做“浪子回頭金不換”;而對于只是不加小心,只是一時不小心,或者只是一時疏忽大意的“破初”,更難得的是及時回頭,及時改正,及時修正,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誰也沒有資格,更沒有理由對他們說三道四;恰恰是這樣的人,更真實,更值得人們尊敬,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很多時候的“破初”,就像窗戶紙被捅破了一道縫隙。此時,若是能夠及時修補上,甚至只需粘上一層紙,就是沒有恢復原樣,也并不影響使用效果,也并不影響美觀。但是,如果對這道縫隙視而不見,或者不理不睬,不聞不問,任其發(fā)展下去,很快就會導致“破窗效應”。此時,就不再是“一道縫隙”的小問題了。看看那些讓人驚訝的“大老虎”,看看那些“小官巨貪”,不都是自“破初”之后,像那位轎夫一樣對自己不再加以節(jié)制造成的嗎?
“破初”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不管你事先意識到?jīng)]有,還是事后自己察覺到了,都會有一種忐忑不安,都會處于一種不知所措的徘徊之中;此時,如果能夠覺悟、覺醒或者像“曹鼎不可”那樣畏懼法律的尊嚴,而收手,而回歸正道,是一種最好的選擇,最明智的選擇。沒有了第一次的“僥幸”,也就沒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破初自修”有什么不好?
在“慎初”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和警覺的時候,我們也要理直氣壯地為“破初自修”的勇氣和做法點贊、叫好。“知錯就改”,自我修正總比“一不小心踩在泥里,從此再不顧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要好,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