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關于故事成語是其精粹之一,那么你們了解過成語故事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帶一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成語
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成語名叫呂不韋,關于故事他因在趙國經商時,成語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關于故事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成語便被封為文信侯,關于故事官居相國。成語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關于故事由他十三歲的成語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關于故事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成語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關于故事手中。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便都養有門客數千人,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這段記載,見《史記》中《呂不韋傳》。后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例如我們讀到一位名學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業程度和品質,還能相應增加教師本身的進修,對這樣的一篇價值極高的文章,我們便可說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會中,樣樣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們說,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費價格之高,相當于“一字千金”。不過,通常我們還是用來形容文章的價值或修辭的美妙比較妥當。
一目十行
【成語】一目十行
【拼音】yīmùshíháng
【解釋】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成語故事】
一目十行是一條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據說梁代的簡文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的。但是清代的阮元卻贊成十目一行。
阮元編印過不少書,常常請一個叫嚴杰的人幫他校對,阮元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嚴子精校讎,館我日最長,校經校文選,十目始一行。校讎就是校對;館是借住的意思,嚴杰當時是住在阮元家里的。校對時最要緊的是細心,如果片面求快,有些錯字就容易忽略過去了。
一日千里
戰國時期,燕國太子丹在趙國作人質時,與同在趙國、尚未做秦王的贏政相處良好。
后來,贏政回國做了秦王,太子丹也在秦國做人質,贏政不但沒有顧念舊情、加以特別照顧,反而處處冷待、刁難他,太子丹見此狀況,便找了個機會,逃回了燕國。回國后,太子丹一直耿耿于杯,想報復贏政。但由于國家小,力量薄弱,難以實現自己復仇愿望。
不久,秦國出兵攻打齊、楚、韓、魏、趙等國家,漸漸逼近了燕國。燕國國君害怕極了,太子丹也憂愁萬分:就向他的老師鞠武求教能夠阻擋秦國侵吞的好辦法,鞠武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名叫田光,他很機智,有謀略,你可跟商討一下。”
田光請來了,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了他,并說“希望先生能替我們想個辦法,抵擋秦國的侵吞。”
田光聽了,一言不發,拉著太子丹的手走到門外,指著拴在大樹旁的馬說:“這是一匹良種馬。在壯年時、—天可以跑千里以上,等到它衰老時,劣馬都可以跑在它的前面。您說這是為什么呢?”太子丹說:“那是因為它精力不行了。”
“對呀。—現在您聽說的關于我的情況,都還是我壯年的事,您不知道我已年老了,精力不行了。”田光停了停又接著說:“當然;雖然有關國家的大事我已無能為力,但我愿向您推薦一個人,我的好朋友荊坷,他能夠承擔這個重任。
后來,太子丹結交了荊軻,派去行刺秦王,但最后行刺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