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話就是壯族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的一部偉大史詩,是色節我們的祖先在征服自然、認識社會過程中的故事行為、精神和心理等因素的壯族具體體現。短篇文章網小編這里為大家帶來關于壯族的色節特色節日的故事傳說,希望大家喜歡。故事
《壯族的特色節日之三吃立節》
吃立節,是色節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故事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色節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故事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壯族為了打擊侵略者,色節青壯年奔赴疆場,故事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壯族的特色節日之二隴端節》
隴端節,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F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
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