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雜說一·龍說》是雜說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雜文,以龍和云的龍說關系來說明君臣之間必須相互依賴,賢臣不可沒有圣君,韓愈圣君也須依靠賢臣。文言文原文注寫作目的釋翻在于提醒君主重用賢臣。但文章寫得很含蓄委婉,雜說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終沒有明確點出。龍說
作品原文
雜說一
龍噓氣⑵成云,韓愈云固弗靈⑶于龍也。文言文原文注然龍乘是釋翻氣,茫洋⑷窮乎玄間,雜說薄⑸日月,龍說伏⑹光景,韓愈感⑺震電,文言文原文注神⑻變化,釋翻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⑼。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⑾。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⑾?
異哉⑿!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⒀。《易》曰:“云從龍⒁。”既曰龍,云從之矣。
作品注釋
⑴雜說:論說文的一種。這是韓愈寫的一組托物寓意的短雜文的第一篇。
⑵噓氣:呼氣,吐氣。
⑶靈:顯靈
⑷茫洋:此處通“徜徉”,自由自在地往來。窮:極,盡。這里有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間:太空。薄:逼迫。伏:遮蓋,掩蔽。光景:日月的輝。感(han):通“撼”,搖動,震動。震電:雷電。《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神:作動詞用,使神奇。水:作動詞用。用水浸潤。下土:地。《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汩(gǔ):水奔流的樣子,這里指淹沒了山谷。矣哉:“矣”和“哉”連用靠近,表示終了和感嘆的語氣。固:原來,本來。于:比。
⑸薄:通“迫”
⑹伏:遮。蔽。
⑺感:通“撼”,搖動,震動。
⑻神:產生神妙。
⑼使為靈:即“使之為靈”,中間省去指代云的“之”。
⑽神:作動詞用。這里是顯示的意思。矣:用在句末,表示終結的語氣。
⑾憑依:憑借,依托。信:實在,真的。
⑿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
⒀乃:竟,居然。
⒁《易》,即《易經》。它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卜筮用的書。云從龍:語出《易經·干》卦。
原文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作品譯文
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說:“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該有云跟隨著它啊!
作品鑒賞
“雜說”是一種隨感性的議論文,內容、形式都比較自由。《韓昌黎集》中有雜說四篇,本篇是第一篇,又稱《龍說》。
全篇以云龍作比喻,有五層意義:龍噓氣生云;龍得云則變化無窮;龍失云則毫無神異;云的有無全靠龍自己創造;真正的龍一定人有云跟從。全文主旨大概是鼓勵有志之士要自己創造出可以施展抱負的有利條件。
在《昌黎集》卷十一《雜著》中收有《雜說》四篇,這是一組隨筆性的短論,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作者簡介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詩人。他和柳宗元政見不和,但并未影響他們共同攜手倡導古文運動。他們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提倡散文,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韓愈時代的詩壇,已開始突破了大歷詩人的狹小天地。韓愈更是別開生面,也創建了一個新的詩歌流派。他善于用強健而有力的筆觸,驅使縱橫磅礴的氣勢,夾雜著恢奇詭譎的情趣,給詩思渲染上一層濃郁瑰麗的色彩,造成奔雷摯電的壯觀。另外韓詩在藝術上有“以文為詩”的特點,對后世亦有不小的影響。當然韓詩中也有追求怪誕詭譎的游戲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