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施效顰的少兒事篇成語故事【篇一】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成語無論舉手投足,小故還是少兒事篇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成語西施稍用淡妝,小故身著衣服樸素,少兒事篇但是成語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小故她實在太美了,少兒事篇沒有人不驚嘆她的成語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小故毛病。有一天,少兒事篇她的成語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小故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著她。
鄉下有一個丑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結果,富人看見丑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丑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來走去的丑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先發制人的故事【篇二】
先發制人為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策,“發”發動;“制”控制。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采取行動的往往處于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后來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動。
秦朝未年,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紛紛起義。其中又以陳勝和吳廣率領的百姓起義聲勢浩大。當時有個叫殷通的會稽郡守也想趁機*秦朝,所以就請來當時在吳國避難的項梁和項羽叔侄倆人共商大事。
項梁和項羽在當地廣結了許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倆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當地百姓的敬仰。項梁對殷通說:“現在各地義軍紛紛起義,所以現在正是消滅秦國的機會,當然先起義發動的人舊可以得到先機,我們應該早點起義才是。”項梁看出殷通性格膽怯,難成大事,于是就叫項羽把他殺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斷征集人馬,壯大軍隊,并且打出滅秦的旗號。而項羽就是后來歷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畫蛇添足的故事【篇三】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手下的辦事人員喝。參加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個痛快。這一壺酒到底給誰喝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又畫得好,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眼最先畫好了,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再想顯示自己的本領,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拿了一根樹枝,給蛇畫起腳來,還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邊畫著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么?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他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以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把事情辦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