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蹤指示指獵人發現野獸的字成蹤蹤跡,指示獵狗追蹤,語故語故比喻幕后操縱。事發示成事那么這個成語的字成蹤故事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發蹤指示成語故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語故語故
蕭何是事發示成事漢高祖劉邦的同鄉,他從劉邦封為沛公以后就協助劉邦,字成蹤處處與劉邦一致,語故語故成為劉邦的事發示成事左膀右臂,蕭何高瞻遠矚,字成蹤在一次占領秦都咸陽時,語故語故看到秦保存的事發示成事文獻檔案的重要性而將之保存下來,事實證明了蕭何這一行為給劉邦帶來了轉機。字成蹤他又因舉薦韓信,語故語故而得到劉邦更加的事發示成事信任。
劉邦引兵東出,平定三秦,與項羽爭天下時,蕭何均留守關中。蕭何不僅把關中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還為劉邦軍隊源源不斷地供給軍糧和新兵,確保了劉邦在一再軍事失利之后仍能東山再起,并最終打敗了項羽。
劉邦認為在打天下時蕭何應居首功并準備獎賞于他,這引起了一些文官武將的反對,說蕭何功勞不能與他們相比,一個是在前線沖鋒陷陣,奮勇殺敵,一個只不過在后方,能有多大功勞,實在相差太遠。
劉邦聽后,問手下的大臣們:“你們都打過獵吧?”
群臣回答:“當然打過獵呀。”
劉邦接著說:“打獵時,追殺野獸和兔子的,是獵狗,但發號施令的卻是獵人。你們這些人,都只能追殺野獸和兔子,所以只能稱是‘有功的獵狗’。蕭何卻與你們不一樣,他能發出指示,指揮狗,因此他是‘有功的人’。”經過劉邦的解釋,大臣們也就無話可說了。
列侯受封完畢后,還要排定位次,不少人說:“平陽侯曹參身上受了70多處傷,攻城略池,功勞最大,他理所當然排第一。”
此時,關內侯鄂千秋卻站出來發表了不同意見:“大家剛才的議論是不對的,曹參將軍雖然屢建軍功,但都是一時一事。漢楚相爭,長達五年之久,我們曾多次打過敗仗,丟掉了全部軍隊。多虧蕭何丞相多次從關中發送新兵補充,而且往往是在我們最需軍隊的時候到達,才使漢軍轉危為安,絕處逢生,這是留傳萬世的大功勞。曹參只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的攻城略池,才有的功勞,他的只是一時一事之功,而蕭丞相之功才是無可厚非的萬世之功。”
立木南門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制定新法完畢,尚未頒布。他恐怕百姓們不信賴自己,于是在秦國都城的南門口豎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桿,召集百姓,告示說:“如果有人能將木桿移至北門,賞賜十金。”
眾百姓聽了很奇怪,不知他是什么意思,都不敢貿然去移。商鞅又說:“能移木桿人,賞五十金。”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人來,將立木搬至北門,商鞅當眾賞賜了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不欺騙百姓。
事后,他便頒布了新法。
后人用“立木南門”這個典故告訴我們辦事情,應該言而有信,方能取信于民,絕不能朝令夕改,失信于人。
巧發奇中成語故事
【出處】《史記·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西漢武帝時,迷信之風盛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為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孫尊顯,民可以益壽延年。有些以祠灶為業的人深得皇帝的尊崇。
當時,有一個叫李少君的人,被漢武帝召至宮中。李少君無妻無子,他隱匿自己的年齡,裝神弄鬼,自言能用藥物,使人長生不老。不少人很迷信他,爭相饋贈。少君也確實有點小能耐,常常能說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實而且準確無誤。有一次,他和武安候田蚡在一起飲酒,座中有一位九十余歲的老人。李少君對這位老人說,我曾經和你的祖父共游過某地。這位老人在孩子時曾隨祖父到過此地,舉座都為李少君的話而驚奇不已。還有一次,漢武帝召見李少君,說有一件舊銅器,問他認識否。李少君說:“這是齊桓公十年時放在柏寢的那件銅器。”后來證實就是此物,宮中諸人大為驚駭,都以為李少君是個神人,可能已是數百歲的人了。司馬遷把李少君這種時時發言有所中的才能稱之為“巧發奇中。”
后人用“巧發奇中”來形容善于發言而能適合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