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可以用來普及歷史知識,中華中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歷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來源。下面是上下短篇文章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千年
漢光武帝靠武力奪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強地主的中華中大將謀臣,都是上下幫光武帝打天下立過功的,其中功勞最大的千年有二十八個。漢光武帝死后,故事他的中華中兒子漢明帝劉莊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畫在南宮的云臺上,稱為“云臺二十八將”。上下
但是千年在二十八將之外,還有一名大將,故事他的中華中名字雖然沒有留在云臺上,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氣。上下他就是千年老當(dāng)益壯的馬援。
馬援在王莽統(tǒng)治的時候,做過扶風(fēng)郡(治所在今陜西興平東南)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傷心,就把他們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來。后來在那邊搞起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來。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有了牛羊幾千頭,還積蓄了幾萬斛糧食。
但是他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過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積貯的財產(chǎn)牛羊,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出息了。”
他還說:“男子漢大丈夫,應(yīng)該有遠(yuǎn)大志向。越窮越堅強,越老越健壯。”(文言叫做“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
王莽失敗后,馬援投奔漢光武帝,立了很多戰(zhàn)功。
公元44年秋天,馬援從外面打仗回來,有人勸他說:
“您已經(jīng)夠辛苦的了。還是在家里休養(yǎng)休養(yǎng)吧。”
馬援豪邁地說:“不行,現(xiàn)在匈奴和烏桓還在騷亂,我正要向皇上請求保衛(wèi)北方。男子漢大丈夫,死應(yīng)該死在邊疆上,讓別人用馬革裹著尸首送回來埋葬。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烏桓果然接連侵犯北方。漢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國(今河北邢臺西南)。匈奴和烏桓跟漢兵接觸了一下,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來不久,南邊五溪(在今湖南、貴州交界的地方)有一個部族,打到了臨沅縣,漢光武帝兩次派兵征討,都被五溪部族打敗。
漢光武帝為了這件事很擔(dān)憂。那時候馬援已經(jīng)六十二歲了,但還是請求讓他帶兵去打仗。
漢光武帝瞧了瞧馬援,見他的胡子都白了,說:“將軍老了,還是別去吧。”
可是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鎧甲,跨上戰(zhàn)馬,雄赳赳地來回跑了一轉(zhuǎn)。
漢光武帝不禁贊嘆說:“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帶領(lǐng)馬武、耿舒兩名將軍和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
馬援的軍隊到了五溪,因為不適應(yīng)南方的氣候,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漢光武帝挑撥是非,說是馬援指揮錯誤。漢光武帝就派中郎將梁松去責(zé)問馬援,并且去監(jiān)督馬援的軍隊。
梁松是漢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驕橫自大。梁松的父親原來是馬援的朋友。馬援看不慣梁松那股驕橫勁兒,曾經(jīng)批評過他,梁松從此記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馬援已經(jīng)害病死了。但是梁松還不肯罷休,向漢光武帝告了一狀,說馬援不但指揮作戰(zhàn)犯了錯誤,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時候,私下里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馬援一起的馬武也跟著一起誣陷,說馬援回家時確實裝了整整一車珍珠。
這一下,漢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馬援的爵位(馬援本來封新息侯),還要追查馬援的罪。
趕到馬援的棺材運到家里,他妻子馬夫人不敢報喪,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連以前跟馬援要好的朋友和賓客也不敢上馬家吊喪。
馬夫人親自到宮里向漢光武帝去請罪,漢光武帝怒氣沖沖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給她。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原來馬援在南方的時候,害了風(fēng)濕癥。有人告訴他,當(dāng)?shù)爻霎a(chǎn)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風(fēng)濕。馬援吃了一點,果然見效,回家的時候,叫人買了一批顆粒大的薏苡,用車裝了帶回來。
梁松、馬武偷眼看到過這些東西,就捕風(fēng)捉影,把薏苡說成珍珠,告了馬援一狀,害得馬援革了爵位,壞了名譽。
馬夫人一連六次向漢光武帝上奏章申訴。還有一個名叫朱勃的人,聽到馬援的冤屈,也大膽地上了奏章替馬援申冤。
漢光武帝看了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準(zhǔn)許馬家把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馬援的罪。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篇二:蕭何追韓信項羽進了咸陽,殺了秦王子嬰和秦國貴族八百多人,還下命令燒阿房宮。跟隨項羽進關(guān)的五十多萬兵士,誰沒受過秦朝的壓迫?他們見了豪華的阿房宮,想到他們過去受的罪,心里燃燒起報仇的火苗。項羽一聲令下,大伙兒就放起火來。
這場火一直燒了三個月,把阿房宮燒成一堆瓦礫。
項羽原來是楚國的貴族,趁著農(nóng)民起義的機會,參加了反秦戰(zhàn)爭。滅了秦朝以后,他不可能為廣大農(nóng)民著想。他決定重新劃分封地,把統(tǒng)一了的中國又弄得四分五裂。
當(dāng)時名義上的首領(lǐng)還是楚懷王。項羽把他改稱為義帝,表面上承認(rèn)他是帝,實際上只讓義帝頂個虛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聽他主張。他把六國舊貴族和有功的將領(lǐng)一共封了十八個王,自稱為西楚霸王。春秋時期不是有霸主嗎?項羽自稱霸主,等于宣布他有權(quán)號令別的諸侯,諸侯都得由他指揮。到了第二年,項羽干脆把掛名的義帝殺了。
分封諸侯以后,各國諸侯就都分別帶兵回自己的封國去,項羽也回到他的封國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
在十八個諸侯中,項羽最忌的是劉邦。他把劉邦封在偏遠(yuǎn)的巴蜀和漢中,稱為漢王;又把關(guān)中地區(qū)封給秦國的三名降將章邯等人,讓他們擋住劉邦,不讓劉邦出來。
漢王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沒法跟項羽計較,只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今陜西漢中東)去。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養(yǎng)精蓄銳,準(zhǔn)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丞相逃走了。”
漢王急壞了,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
到了第三天早晨,蕭何才回來。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責(zé)問蕭何說:“你怎么也逃走?”
蕭何說:“我怎么會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漢王又問他:“你追誰呢?”
蕭何說:“韓信。”
蕭何所說的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后,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dāng)個小兵。項梁死了,又跟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好幾回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趕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漢王。
韓信到了南鄭,漢王也只給他當(dāng)個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法被抓了起來,差不多快要被砍頭了。幸虧漢王部下一個將軍夏侯嬰經(jīng)過,韓信高聲呼喊,向他求救,說:“漢王難道不想打天下了嗎,為什么要斬壯土?”
夏侯嬰看韓信的模樣,真是一條好漢,把他放了,還向漢王推薦。漢王派韓信做個管糧食的官。
后來,丞相蕭何見到了韓信,跟他談了談,認(rèn)為韓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還幾次三番勸漢王重用他,但漢王總是不聽。
韓信知道漢王不肯重用他,趁著將士紛紛開小差的時候,也找個機會走了。
蕭何得到韓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腳,立即親自騎上快馬追趕上去,追了兩天,才把韓信找了回來。
漢王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生氣地罵蕭何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去追韓信,是什么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zhǔn)備在漢中呆一輩子,那就用不到韓信;要是準(zhǔn)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準(zhǔn)備怎么樣?”
漢王說:“我當(dāng)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呆在這兒呢?”
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趕訣重用韓信;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
漢王說:“好吧,我就依著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
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
漢王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蕭何直爽地說:“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禮貌。拜大將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大王決心拜他為大將,要擇個好日子,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的儀式才好。”
漢王說:“好,我都依你。”
漢營里傳出消息,漢王要擇日子拜大將啦。幾個跟隨漢王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認(rèn)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dāng)上大將。
趕到拜大將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楞了。
漢王舉行拜將儀式以后,再接見韓信,說:“丞相多次推薦將軍,將軍一定有好計策,請將軍指教。”
韓信謝過漢王,向漢王詳詳細(xì)細(xì)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rèn)為漢王發(fā)兵東征,一定能戰(zhàn)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后悔沒早點發(fā)現(xiàn)這個人才。
打那以后,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故事篇三:勾踐臥薪嘗膽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fā)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fā)生一場大戰(zhàn)。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jì),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后,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jīng)常提醒他。他經(jīng)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zhǔn)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lǐng)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干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zhàn)。”
勾踐不同意,也發(fā)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xiàn)在該怎么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愿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后,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jīng)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yīng)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里,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rèn)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dāng)作褥子。這就是后來人傳誦的“臥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chǎn)。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zāi)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xùn)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