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形成,中華是民間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傳統是節日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短篇文章網小編就和大家講述一下。說故事
春節,又稱農歷新年、民間大年,傳統俗稱過年,節日象征團結、說故事興旺,中華對未來寄托新的民間希望。過年的傳統習俗,起源是節日一只叫“年”的怪獸。
相傳在遠古時候,說故事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后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過了好久才想出個法子,決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關于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晉國公子重耳遭陷害四處流亡,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行大臣曾經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后來公子重耳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晉文公,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卻惟獨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來,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躲進樹林里,誰請都不出來,于是晉文公就將樹林點燃,想將他逼出來。可是樹林都燒光了也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派人四處搜查發現介子推抱著一棵柳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后悔。以后每一年的那一天,晉文公都將柳條發給大臣們,以懷念介子推,并規定在這一天禁止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禁止生火的習俗已經沒有了,而插柳,掃墓以懷念故人的習慣一直保留著。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可謂是端午節獨具一格的風格。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賽龍舟,除此之外,在那天,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直到大雨過后拋進水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有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七夕節現代,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愛情節”。
相傳很久以前,天上的諸仙女一起下凡,老實小伙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結婚后,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雙牛皮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便出現了,將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指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源于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從此七月十五這一日便演變成了祭祀已故親人的中元節。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中秋節中秋節,象征著闔家團圓。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賞月,是中秋節扎根在中國人心底最重要的意義。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中秋”,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相傳之前天上同時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個太陽,才使得民間天下太平。后來,后羿從王母娘娘那里得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藥,便把它交于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誰料此事卻被壞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獵,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壞人趁機逼迫嫦娥交出不老靈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壞人的對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靈藥,從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廣寒宮內。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絕,但卻無能為力。后來,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圓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擺設香案,遙祭在月宮中的妻子。后來,人們聽聞嫦娥成仙了,也紛紛在月圓之日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從此,中秋節拜月便成了一種習俗。
傳統節日的傳說故事:重陽節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這一日,又稱為“重九”。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關于重陽節,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久以前,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傷心,所以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處訪師尋道,終于打聽到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長老為師學習仙法。學滿回家時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憑借著高超的技能,恒景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中華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形成
中華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會”的法律體制。是構成區域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得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完成,后來得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每個中華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來源之處與形成的必要條件。
發展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對歷史人物永恒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華傳統節日的相關詩詞元會詩(魏)曹植
初歲元祚,吉日惟良。
乃為嘉會,宴此高堂。
尊卑列敘,典而有章。
衣裳鮮潔,黼黻玄黃。
清酤盈爵,中坐騰光。
珍膳雜遝,充溢圓方。
笙磐既設,箏瑟俱張。
悲歌厲響,咀嚼清商。
俯視文軒,仰瞻華梁。
愿保茲善,千載為常。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
皇家榮貴,壽考無疆。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除夜(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祇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元宵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七夕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