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鐘頭都有新的正能志光線】
音樂家魯賓斯坦經常到好友畫家畢加索的畫室看他畫畫。一次,量經魯賓斯坦在好幾個月內看到畢加索不斷地在畫同樣的典勵東西。背景是故事陽臺的鐵欄桿,近景是正能志一張桌子、一瓶葡萄酒、量經一把吉他。典勵
當畢加索畫了將近五十幅同樣的故事作品后,魯賓斯坦不耐煩地問:“每天都描繪同樣的正能志靜物,難道你不厭倦嗎?量經"
畢加索反問道:“你不覺得自己在說廢話?難道你不知道,每一分鐘都是典勵不同的我,每一個鐘頭都有新的故事光線,每天雖然看同一瓶酒,正能志但我可以從中看到不同的量經個性,看到不同的典勵酒瓶,不一樣的桌子,不同的世界里的不同的生命。在我的眼睛里,這一切都是不同的。”從此以后,魯賓斯坦在重復彈一首歌時,皆可彈出不同的韻味。
【摔碎的牛奶瓶】
十幾歲的桑德斯經常為很多事情發愁。他常常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交完考試卷以后,常常會半夜里睡不著,害怕沒有考及格。他總是想那些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總是回想那些說過的話,后悔當初沒有將話說得更好。
一天早上,全班到了科學實驗室。老師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邊上。大家都坐了下來,望著那瓶牛奶,不知道它和這堂生理衛生課有什么關系。
過了一會,保羅·布蘭德威爾博士突然站了起來,一巴掌把那牛奶瓶打碎在水槽里,同時大聲叫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叫所有的人都到水槽旁邊,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好好地看一看,”他對大家說,“我希望大家能一輩子記住這一課,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無論你怎么著急,怎么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點思想,先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情,只注意下一件事。”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積極的去面對下一件事情。
【魚鷹的結局】
有個擁有魚塘的人,每年都靠這個魚塘賺些錢來養活家人。可是魚塘附近有好多魚鷹,常常一群群地來抓魚吃,養魚人為此很是發愁。
有一天,魚鷹又來吃魚,養魚人趕忙去趕它們,魚鷹受驚逃跑了。養魚人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扎了一個伸開兩臂、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稻草人,其手里還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個養魚人的樣子。養魚人把稻草人插在魚塘里嚇唬魚鷹。起初,魚鷹以為是真人,只敢在上空盤旋,一點都不敢靠近它。
那幾天,魚果然沒被魚鷹吃掉。可是漸漸地,魚鷹發現魚塘里的人總一動不動,就起了疑心,不斷地大著膽子飛下來看。很快它們就發現這是個假人,于是又開始了啄魚。魚鷹吃了一條條的魚,肚子吃飽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很悠閑的曬著太陽休息,還不停地發出“假假、假假”的叫聲。
養魚人看著洋洋得意的魚鷹,他決定另想他法。
趁著魚鷹飛走之即,養魚人悄悄把草人從魚塘里拔出來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里拿根竹竿,像稻草人一樣伸開雙臂立在魚塘里面。
片刻魚鷹又趕了回來,又放心大膽地下來吃魚。吃得飽飽的,魚鷹又飛到養魚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喚著。養魚人趁魚鷹不留神,一把抓起一只魚鷹。魚鷹使勁地鼓動翅膀,可是怎么也掙不脫。養魚人笑呵呵地說:“原先是假的,這回可不假。”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一成不變地憑經驗辦事,不注意發現新情況,免不了會吃大虧。
市場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當需求變化之時,也正是財富發生轉移的時刻,所以,一定要把準市場需求的脈搏,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訂自己的投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