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指飛蛾撲到火上,字成比喻自取滅亡。語故語故那么這個成語出自哪里呢?事飛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飛蛾撲火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蛾撲
飛蛾撲火成語故事
南朝梁時,火成朝廷大臣到溉的字成孫子到藎,從小就非常聰明,語故語故而且擅長寫詩作文,事飛事深得梁武帝的蛾撲賞識。一次,火成到溉和到藎隨梁武帝游覽京口的字成北顧樓。梁武帝邊觀景,語故語故邊讓到溉作詩,事飛事到藎很快就寫好了。蛾撲梁武帝看后和到溉開玩笑說:你的火成文章是不是孫子代寫的?并為到溉寫了一首詩,大意是:到溉一生辛苦,像飛蛾撲火一樣,為了照亮他人,自己焚身也毫不吝惜,毫不保留地貢獻著一切,如今已經年老,可讓到藎接替爺爺了。這個成語比喻自取滅亡。
及瓜而代成語故事
左傳里面有篇記載: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戌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瓜而代的故事是這樣的:齊襄公為了防備周兵,派連稱和管至父帶兵去守衛葵丘這個地方。兩位將軍臨走前小心的問:“什么時候可以調回來呢?”
這時候,襄公正在吃瓜,就隨口說:“現在是瓜熟的季節,等明年這個時候,就派人去代替你們兩位好了。”過了一年,兩位將軍吃到了新瓜,想起了襄公去年的話,就派人帶著瓜去獻給襄公,提醒他期限已經到了,并且趁機請求派人來代替屯守葵丘。不料襄公聽說他們要求調回,反而生氣的說:“叫人代替,必須出自我的主意,怎么可以自己隨便請求呢?再等候一次瓜熟好了。”兩位將軍到了這個時候,都忍無可忍,就憤怒的領兵回到了國都,把襄公給殺了,并且另立了公孫旡做了齊國的國君。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以吃到新瓜為代替期限的這個情節,把任事期滿,換人代替,就叫做了“瓜代”;同時把某件事情,到了一定的期限,就會有人代替的情況,叫做“及瓜而代”或者是“瓜代之期”,也可以簡稱做“瓜期”。
馬革裹尸成語故事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