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歷史的中國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傳統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文化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故事
東漢末年,內容有一個人名叫董遇,中國他從小喜歡學習。傳統不管走到哪里,文化他身上總是故事帶著書,一有時間就坐下來學習。內容后來,中國董遇成了大學者。傳統
有人問董遇:“你是文化怎么讀書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讀不懂的書,就反復地看,故事反復地讀。內容”這個人反問:“反復讀一本書,哪有那么多時間呢?”
董遇說:“那就利用‘三余’的時間。”
這個人好奇地問:“什么是‘三余’的時間?”
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這‘三余’時間,就有時間讀書了。”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見,時間對于我們來說是尤其珍貴,而如何有效利用時間來進行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董遇“三余”時間,充分體現了他善于學習和善于利用時間的方法。服刑人員不妨借鑒其方法,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需要記住的是,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只有這樣,你才能有所收獲。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二:孔子“三十而立”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親死得早,家里很窮困。孔子的母親帶著他,靠給人洗衣服、做針線維持生活。而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
他一邊干活,一邊學習,讀了很多詩書,并學會了各個國家的禮儀。
隨著孔子的學問越來越深,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慢慢地有許多人來向他求教學習。在孔子30歲那年,他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誠心來學習的人,不分貴賤,孔子都用心教導。
由于孔子知識淵博,而且課也講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來越多,他的私塾最終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支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將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并闡明了各個階段該做什么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這個年齡,就應該承載起社會責任并立足社會。這個故事告訴服刑人員:勤奮好學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一種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過勤學苦練才逐步走向成功的。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三:魏照拜師郭泰是東漢時期的大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當時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個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為師。在向郭泰討教幾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過來,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問他:“別人都是早上來晚上走,你為什么要住在我這里?”魏照誠懇地說:“我很佩服您的學識和為人?,F在有知識的老師很容易找,但能傳授做人道理的卻不多。而您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時刻伴隨您的左右,朝夕學習。”郭泰聽了很受感動,就留下了魏照,從此更加用心地教導他。后來,魏照也成為了大學者。
我們除了要虛心學習文化知識外,還要悉心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一個真正品學兼優的人。魏照拜師的目的,不正是為了德學兼備、完善自我嗎?在如今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要想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學會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為人處世的方式,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內容篇四:沈括上山看桃花沈括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學習,喜歡思考。有一次,他讀白居易的詩。當讀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時,他感到不可理解:為什么我們這里花都謝了,山上的桃花才剛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伙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氣還有些冷。沈括幾經尋找后,終于發現了幾處桃林,滿樹的桃花開得正艷。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來得遲。
正是憑著這種求索精神,沈括后來寫出了我國古代著名的百科全書——《夢溪筆談》。
沈括為了解開疑惑,毅然決定實地考察,正是憑著這種認真求索的精神,他不僅得到了正確的答案,并且后來成為了北宋時著名的科學家。服刑人員在學習中一樣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地方,應該像沈括那樣認真執著,付諸實踐,才能徹底地解開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