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洛陽漢語發展長河中的一朵奇葩,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有關語典文化沃土之中,音律和諧,故字形式簡潔,洛陽寓意豐富,有關語典在漢語的故字歷史發展演變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洛陽下面是有關語典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3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故字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有關語典稱作“樂不思蜀”。故字這個典故就產生于三國時的洛陽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有關語典蜀后主劉禪投降,故字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于是設宴款待,并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涌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道:“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
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300字篇二:小時了了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 出處是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于辭令,小小年紀,已經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膺。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不是他的親戚,就是當時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后,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后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后,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后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300字篇三:雞口牛后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出處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蘇秦的洛陽人,連續十次上書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縱橫學”。鼓動秦國與其他六國建立友好“聯盟”,然后再各個擊破,但是秦惠文王沒理他。蘇秦垂頭喪氣的回到家鄉。家里人看見他狼狽的樣子,都不愿和他說話。后來蘇秦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決定采用“合縱”的方法,讓六國聯合起來對付秦國。
還有一個叫張儀的人四處游說“連橫”學說,鼓動六國聚集在秦國的周圍。在韓國,張儀向韓王施壓,說“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
蘇秦到了韓國后,對韓王說:“韓國領土遼闊,地勢險要,為什么要向秦國屈服呢?如果韓國屈服了,秦國一定會今年要一塊土地,明年要一塊土地,韓國國土畢竟有限,秦國的貪欲卻無止境。有人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韓國跟秦國連橫,那就做了牛屁股。連我也為會你感到恥辱的。”
韓王聽了以后認為蘇秦說的有道理,說:“我死也不會向秦國屈服。”蘇秦就這樣一個一個說服了六國,六國最終結成了以楚國為首的聯盟。秦國也被六國孤立起來。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300字篇四:程門立雪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