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謠·登采石蛾眉亭
牛渚天門險,天門亭賀限南北、謠登譯賞七雄豪占。采石詞注清霧斂,蛾眉與閑人登覽。鑄宋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釋翻塞管輕吹新阿濫。天門亭賀風滿檻,謠登譯賞歷歷數、采石詞注西州更點。蛾眉
作品注釋
①天門謠:據宋王灼《碧雞漫志》,鑄宋此篇詞牌應為《朝天子》。釋翻《天門謠》是天門亭賀作者依據此篇內容改題的新名。采石蛾眉亭:采石磯(又稱牛渚磯,謠登譯賞位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上的采石詞注蛾眉亭。
②牛渚(zhǔ):山名。又名牛渚圻。在安徽當涂西北長江邊(其山腳煅入長江部分,叫采石磯)。古時為大江南北重要
津渡,也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孫策渡江攻劉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即此。天門:牛渚西南方有兩山夾江對峙。狀若蛾眉,謂之天門。
③限:隔斷。 七雄:六朝及南唐。七雄豪占指這七國都曾雄踞于此,吳、東晉、宋、齊、梁、陳及南唐七代均建都于金陵。
④與:提供,給。
⑤滟滟(yàn):水閃閃發光的樣子。
⑥塞管:指羌 笛、胡笳之類。《阿濫》:曲調的一種,即《阿濫堆》。《中朝故事》:“驪山多飛禽,名阿濫堆。明皇御玉笛采其聲,翻為曲子名。”
⑦檻(jiàn):檻欄,指亭子的欄桿的木頭。
⑧歷歷:分明可數。西州:此處代指金陵,即今南京。更點:報更的鼓點。
作品譯文
牛渚磯懸崖峭壁,天門顯得更為險峻,歷來偏安江南的七雄就是憑借長江南北的天險地勢而雄踞一方。薄霧漸漸散開,像有意讓人登山游覽。
明月漸漸升起,波光閃閃。塞管吹奏著《阿濫》曲調。夜更深了,陣陣江風吹來,我仿佛又清晰地聽到了從西州遠遠傳來的打更聲。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四月,賀鑄去江夏(今武漢)赴任,途經當涂,適逢當時太平知州呂希哲捐官俸重修峨眉亭竣工,于是寫下了《蛾眉亭記》;徽宗崇寧四年至大觀元年(公元1105-公元1107年),作者又曾任太平州通判,這首詞當寫于這兩段時間之一。
作品鑒賞
這是詞人登采石峨眉亭時所寫的一首懷古之作。上片起首二句首先交代采石鎮地理位置的險要及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盡顯勁健張揚的氣勢。下片緊承上闋“登覽”展開而寫,卻寫的是詞人想象中的與六朝時相仿佛的游賞,由此而聯想到六朝更替、生發出興亡之慨。
上片以雄勁筆力描繪天門山的險峻和歷史上群豪紛爭的狀況。如此要地如今卻只供“閑人登覽”,其中可見詞人興亡之慨。“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寫的是天門山險要的地理形勢和巨大的歷史作用。滔滔的長江水,貫通南北。各代的小朝廷每每建都金陵,倚仗長江的天險,從而遏止北方的強敵南下進攻。當涂正處在金陵的上游,位置極為重要;而牛渚、天門正是金陵的西方門戶。
“清霧斂,與閑人登覽”轉而寫今天的天門山云霧收斂、天地澄清的景色,已經沒有了硝煙和戰火,變成了登臨觀賞的勝地。往昔反差極大的對比,不禁讓人陷入對歷史的思考。其中“與”字用得精妙,同“予”,是“放”的意思,這擬人化的比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霧”在詞人的筆下活了起來。詞的意境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北宋當時的一片盛世景象。
下片想象月夜天門山的景色,水波、羌笛以及更點,表現了夜色的清幽寧靜,見出詞人心胸之曠達。“月上潮平波滟滟”寫的是月上潮平水波明亮蕩漾的情景,詞人不寫江聲山色,反而寫月上潮平、笛吹風起,可見其匠心獨具,也反映了詞人曠達的心胸。波光粼粼,江風陣陣,此時突然傳來“塞管輕吹新阿濫”。這兩句收到了兩重效果:首先,以虛寫實,避實就虛,境界朦朧,非比尋常;其次,如此美麗景象,自然讓人流連忘返。
“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寫風來滿檻欄,可以清清楚楚地聽到西州傳來打更的聲音。《阿濫堆》的曲聲與西州傳來的打更聲為空寂的天門山增加了裊裊余音,長江水聲伴著歌聲與更聲形成了恬靜優美的樂曲,營造了一種美麗神秘的意境。末尾三句也給人一種世事變遷而時空無限之感,意境曠達深遠。其中最末兩句吊古而留不盡余味,百年后岳飛之孫岳珂在鎮江北固題《祝英臺近·北固亭》詞結尾原封不動地挪用了此句。
全詞篇幅雖短,而筆勢遒勁,意境曠達深遠,劍拔弩張與消閑情趣并存。藝術特點上,全詞寫景可謂虛實相生,手法迂回婉妙。
這首詞當時就頗有名氣,賀的好友李之儀有《次韻賀方回登采石蛾眉亭》:“天塹休論險,盡遠目、與天俱占。山水斂。稱霜晴披覽。正風靜云閑平瀲滟。想見高吟名不濫。頻扣檻,杳杳落、沙鷗數點。”李的這一首詞歷來也有好評,可資共賞。
詞牌簡介
天門謠,詞牌名。因宋代詞人賀鑄的詞中“葉渚天門險”句,取為此調名。據李之儀《姑溪詞》注:“賀方回登采石蛾眉亭作也”。
作品格律
雙調45字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韻。
○●○○▲,●⊙●,●○○▲。○●▲,●○○○▲。
●⊙●○○○●▲,●●○○○●▲。○●▲。●●●、○○⊙▲。
注:○=平●=仄△=平韻=▲=仄韻◎=本為平聲韻,亦可用仄聲⊙=本為仄聲,亦可為平聲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