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將就木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字成快要進棺材了。語故那么這個成語怎么來的事行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行將就木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將木
行將就木成語故事
春秋初,成語晉國吞并了鄰近一些小的故事諸侯國,成為一個大國。字成當時,語故年老的事行國君晉獻公寵愛妃子硼姬,打算將來讓她生的將木兒子繼位。他聽了驪姬的成語壞話,將太子申生逼死。故事驪姬還要陷害申生的字成兩個異母兄長公子重耳和夷吾。他倆只得逃走。語故重耳先逃到他的事行封地蒲城,晉兵聞訊而來。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說服他們別這樣做,并且逃往狄國。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還有趙衰等人。狄國出兵攻打一個部落,俘獲了叔隗和季隗姐妹倆,隨即把她倆都送給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條、叔劉兩個孩子;把叔隗嫁給趙衰,生下個孩子叫趙盾。后來,從晉國秘密傳來一個壞消息:晉國的主公要派人謀刺重耳。原來,與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獻公去世后,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到晉國繼位,史稱晉惠公。他怕兄長重耳回國爭位,派出刺客謀害重耳。重耳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逃到齊國去。臨走前的晚上,他對妻子季隗說:夷吾派人來謀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齊國去。你留在這里撫養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來,你再嫁人吧。季隗傷心地回答說: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二十五年,就要進棺材了,還嫁什么人。我一直在這里等待你就是了。重耳到了齊國,齊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給他,還贈給他二十輛用四匹馬駕的大車。重耳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足,但跟隨他的人都認為不該老呆在這里,姜氏也認為重耳應該離開。她和狐偃商議后、把重耳灌醉,載上車送出齊國。一行人到曹國、宋國、鄭國和楚國,都沒有被接納下來。后來到秦國,秦穆公熱情接持了他們,并把五個女兒嫁給了重耳。恰好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即位,史稱晉文公。
尋章摘句成語故事
趙咨是吳王孫權手下有名的官員。他去魏國辦事,見到了魏文帝曹丕。曹丕很有才能,他用輕蔑的口氣問趙咨說:“你們吳王有學問嗎?”
趙咨回答說:“我們吳王胸中有雄才大略。空閑時,他閱讀各種書籍,研究歷史經驗,可不像那些書生只知抄抄寫寫、摘記一些詞句(原文是‘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曹丕又問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們東吳嗎?”趙咨回答說:“大國有進攻的力量,小國也有防御的裝備啊。”
曹丕接著問道:“你們東吳害怕我們魏國嗎?”趙咨又答道:“我們有雄兵百萬,又有長江、漢水的天險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這人真是能言善辯、對答如流。于是又問道:“你們東吳,像你這樣有才能的人有幾個呀?”
趙咨說:“特別聰明、很有才能的大約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這樣的人,那真要用車子來裝,要用斗來量,簡直是數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由這個故事后來來演化成兩句成語。一個是“尋章摘句”。“尋”是尋找;“摘”是摘錄。指讀書時只去尋求摘取現成的漂亮詞句,不做研究。一般用來形容寫作時堆砌、套用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另一個成語是“車載斗量”。“載”,即裝運;“斗”是量糧食的器具;“量”,是計算。這個成語形容數量很多。
朽木不雕成語故事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惰的毛病。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里睡大覺。孔子聽了傷感他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