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產生的春秋年代很早,當中保留了許多的古漢語特點,這些特點尤其體現在字詞方面。下面是戰國短篇文章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時期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二:按兵不動春秋末期,諸侯爭霸,春秋弱肉強食,戰國位于晉國東部的時期一個弱小國家——衛國,長期以來受著強大晉國的語典壓迫,苦不堪言。春秋這個時候衛國的戰國國君——衛靈公,毅然投靠了與晉國同樣強大的時期齊國,締約結盟。語典這種做法令當時晉國的春秋執政卿趙鞅十分惱怒,集結大軍準備討伐衛國,戰國大軍出發前,時期趙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衛國,暗中調查衛國內部的情況,并約好在一個月后回來報告,可是,一個月,兩個月很快過去了,史默仍舊沒有消息,趙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況,晉國內部也開始議論紛紛,史默已經被衛國殺害,不可能再回來了。況且衛國只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不如干脆出兵,一舉擊破,趙鞅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衛國之所以敢背叛晉國投靠齊國,一定已經做好了十分充分的準備,貿然進攻,會使晉國損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聽消息回來之前,決不能草率采取行動。就這樣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終于回來了。趙鞅問他:“為什么耽擱這么長的時間呢。史默答道,經過六個月的觀察,衛靈公很有才干,國內賢臣很多,人民擁戴,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如果我們要依靠武力使衛國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的。經過這半年來,還是尋找不到衛國的弱點,所以我只好回來了。趙鞅聽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暫時打消了攻打衛國的念頭,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三:厲兵秣馬春秋時代,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后來,秦穆公卻暗中與鄭國單獨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帶領軍隊以幫助鄭國保衛邊疆為名進駐鄭國,企圖吞并它。杞子的軍隊進駐鄭國之后,發現鄭國沒有什么戒備,就派人去報告秦穆公,請他秘密派兵來襲擊鄭國,一舉滅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報之后,馬上派孟明視這位大將帶兵出發。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恰好有個鄭國的賣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陽去做買賣。弦高發現秦軍要襲擊鄭國,他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冒充鄭國使者,宰了十二頭牛,代表鄭國慰勞秦軍。同時,馬上派人回報鄭國國君鄭穆公。鄭穆公得到報告后,馬上下令準備應戰,并且派人到秦軍駐地偵察,發現秦軍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戰馬。(原文是:“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于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見秦軍駐鄭國的將領杞子,告訴他說:“你們在我們鄭國已經駐扎了很久,我們的供給也不足了,聽說你們快回國了,我們鄭國有個園圃,你們可以到那里去打獵。”杞子聽他這么一說,知道自己的陰謀已經暴露,就跑到齊國去了。孟明視發現鄭國已經有準備,也認為襲擊它不會取得勝利,于是不戰而回。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四:痛心疾首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于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沖突。
晉歷公即位后,因邊界糾紛,兩國君王在令狐訂立盟約。但秦桓公回國后,立刻背叛盟約,偷偷去和楚國結盟。同時強令晉國和秦國一起進攻秦國邊界的小國白狄,晉國答應后,秦國又派人偷偷告訴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白狄和楚國都看穿了秦國的用心,痛恨秦國背信棄義,于是將秦國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晉國。晉國于是聯合諸侯之兵迎戰秦國,同時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說:“各國諸侯如今都知道秦國惟利是圖,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我們陳兵以待,如果秦國和我們盟誓,則可退諸侯之兵,否則,我們各諸侯國將共同對付秦國。”
一個月以后,兩軍交戰,秦國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