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漢朝取材于真實發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節的連貫曲折,語言的生動形象,為我們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景。以下是史人短篇文章網小編精心整理的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歡迎閱讀與借鑒。物典
漢景帝劉啟從老爹手里接過國家重任和家族遺產的時候,老爹曾囑咐他兩句話,史人大概意思是物典:你當政以后,務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漢朝政策,把國富民強的史人大好局面延續下去,切莫不要自己瞎折騰;萬一哪天國家發生動亂,物典一定要讓周亞夫統領軍隊去平息,漢朝他絕對能夠保證江山社稷的史人安全。
景帝這個人,物典自己雖然缺少治國韜略,漢朝拿不出更多好辦法,史人但最大特點是物典聽話,善于“蕭規曹隨”。對老爹的臨終遺言,他始終牢記在心,念念不忘。他還把“休養生息”作為座右銘放置案頭,作為他的工作方針。
景帝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這體現了他為人寬厚的美德,這美德估計是他老爹遺傳的。文帝當政的時候,曾經發生過一件能充分體現他寬大胸懷的故事。這個故事曾流傳天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緹縈。當人們談起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是稱贊緹縈救父的智慧和勇氣,把作出最終決定的文帝放在一邊,這顯然有失公允,如果沒有文帝的慈悲之心,怎么會刀下留情,又怎會有后來的修改刑典呢?
大赦天下在景帝之前早已有之,做法并不稀奇。但到了景帝這里,進一步發揚光大。景帝大赦天下有兩個特點:一個是使用頻率比較高,另一個是涉及對象比較寬。景帝在位總共20xx年,據不完全統計共7次大赦天下,接近平均兩年一次。元年四月,大赦天下;三年正月,大赦天下,同年六月,大赦參與“七國之亂”的罪犯;四年六月,大赦天下;中元元年,大赦天下;中元五年六月,大赦天下;后元元年三月,大赦天下。他不僅大赦那些刑事犯罪,還大赦那些參與叛亂的政治犯,可以看出他的寬厚之心。景帝如此為之,小處看是為了給那些犯過錯誤的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大處看是在加強法制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基本國策。
景帝上任之后的另一個雷人之舉是給天下老百姓人人封官,而且享受一定的級別待遇。景帝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元元年四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后元元年三月,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后元三年景帝臨終遺言,賜予諸侯王至百姓作為戶主的每人爵位一級。景帝這一做法,看似并無實際意義,但實際作用不可低估。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雖然有了官位以后,也只能自己管自己,但是至少有了“爵位”身份,有了某種自豪感,干起活來自然會干勁倍增。
景帝實施德政的另一個舉措是經常給百姓減免稅收,有時還發救濟金和慰問金。元年五月,景帝下令,全國減免一半的田租。不要小看這個命令,減免一半,是個什么概念?這可不是個小數,如此關注民生、惠及民生的政策,老百姓能不擁護嗎?
景帝臨終之時念念不忘百姓的疾苦,在他的遺言里,有這么一條,給天下老百姓每戶發一百錢。全國每戶一百錢,這也不是個小數目。
景帝“以德化民”最富有代表性的舉動,當屬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領導干部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景帝親事躬耕不是為了做樣子,而是親自上陣,來真的,干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連皇帝都如此重視農業生產,其他朝中百官又怎么敢忽視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呢?
從以上方面可以看出,漢景帝劉啟是個有德行的人,是個關心民眾疾苦的人,總而言之一句話,是個好人。但是,好人有好人的弱點,那就是心地太善良,沒有防人之心。這樣的好人,做社會道德模范或慈善家可以,當皇帝有時難以駕馭大局。因為,一個稱職的皇帝,必須文武兼備,既要厚德載物,又要鐵腕治軍,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在這個問題上,景帝曾經有過一次深刻的教訓。
或許是由于景帝太善良了,致使有些諸侯國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圖謀不軌。這其中尤以吳王劉濞為甚。他不僅違反國家禁令,私自開采銅礦,還私自煮鹽,而且招兵買馬,日益驕橫。景帝在位期間,劉濞從不到京城參見,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這顯然是欺負皇帝是老實人。
對于劉濞等人的行為,景帝一開始并沒有在意,但手下的大臣晁錯看出了問題。他認為,如果不及時削弱諸侯的勢力,這些人早晚有一天會起兵造反,要想有效預防他們造反,必須主動出擊,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實力。對于晁錯的建議,只顧以德行治天下的景帝,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敏銳性,總是擔心一旦削地,會引起諸侯造反。殊不知,如果他們背后長著反骨,早有造反之心,削地會造反,不削地也會造反。造反只是遲早的事兒。
后來,在晁錯等人的強力建議下,景帝勉強同意削地。沒想到這次行動,讓吳王劉濞找到了起兵造反的借口,他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動了聯合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劉濞發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向皇帝發難。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進發。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一時沒了主張,聽說叛軍不是反自己,而是反晁錯,只要殺了晁錯就天下太平,平安無事了,這位天真的皇帝大人居然真的把一代忠臣晁錯給殺了。
景帝主動殺掉晁錯后,并沒有解除叛亂危機,叛軍依然不退,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到了這時候,景帝才知道,吳王為了謀反,已經準備了十幾年,與晁錯削地毫無關系,只是他們找到了一個借口而已。景帝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考驗,如何保住皇位,如何保住家產,讓他確實犯了難。
危難之際,景帝想起了老爹的臨終遺言,想起了文帝死前曾經提到的那個人。于是,他命令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及大軍全力鎮壓“七國之亂”,絕不能讓他們謀取天下財富的野心得逞。周亞夫果然不負眾望,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十天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被人所殺。其余參與造反的六王全都畏罪自殺,天下重新回歸。
由于景帝“富國有方”,文帝時期的繁榮景象得以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第一個盛世達到了巔峰時代。據史書記載,那時候的中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最富裕的國家。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了倉外,那是“相當地壯觀”;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了,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篇二:漢沖帝劉炳漢沖帝劉炳,繼位的時候年僅兩歲半,是東漢王朝的又一個娃娃皇帝。沖帝的生母是虞貴人,雖然虞貴人的兒子做了皇帝,但是受益的是梁太后及其娘家梁氏家族。
梁家上一代掌門人梁商,不愧為一代忠良和仁厚長者,他一生謙恭謹慎,忠君愛國,贏得了朝野的普遍支持。但是老子英雄兒渾蛋,梁家的新一代掌門人——梁商的兒子梁冀,卻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權臣。
梁冀外貌兇悍,“聳著像鷂鷹似的雙肩,生著豺狼般兇光直射的雙眼”,冷不丁看誰一眼就能嚇人一跳。梁冀不僅繼承了梁商的爵位,還繼承了梁商大將軍的職位,唯獨沒有繼承梁商謙恭的德行。
梁商還活著的時候,梁冀就常干些不法之事。他嗜飲酒、愛女色、好賭博,斗雞走狗、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梁商讓梁冀做河南尹,梁冀就在任上搞暴政,干了不少非法之事,只是梁冀很狡猾,這些總能瞞過父親。有一次,梁商的一位老朋友洛陽令呂放跟梁商說了些梁冀做的壞事兒,梁冀知道后,恐怕父親會因此察覺自己的惡行,竟然把呂放給殺了。殺完人,梁冀又一面嫁禍于他人,一面假惺惺地保舉呂放的弟弟繼承呂放留下的職位。結果梁商不僅沒有懷疑梁冀,反而更看好這個兒子了。
梁冀就是這樣一個兇暴、殘忍、陰險、狡詐的家伙,這樣的人掌權,虞貴人及其一家當然不可能從小皇帝劉炳的身上分到半分利潤。結果虞貴人沒得到太后的封號,只被稱為“大家”,虞家也沒有得到什么特別的封賞。梁冀專權的第一戰大獲全勝。
梁冀擁立小皇帝劉炳,又排斥了虞貴人及其家族,作為梁太后的兄長,梁冀開始“侈暴滋甚”,就是說過度兇暴,而且兇暴程度不斷升級。
就在梁冀準備進一步“滋甚”的時候,小皇帝劉炳給他來了個“非暴力不合作”,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正月,在位僅半年,年齡只有3歲的劉炳因病去世了。
劉炳一死,梁冀心里這個氣呀,小孩兒當皇帝,對自己專權太有利了,現在死掉了,如果換個成年人做皇帝,自己的日子當然就沒那么好過了。可是朝臣們成心跟梁冀作對,以太尉李固為首提出擁立“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梁冀當然是堅決反對,最終梁冀以其霸道再次獲勝,選擇了年僅8歲的劉纘做繼承人,勢將專權進行到底。
漢朝的歷史人物典故篇三:敢對權貴下狠手漢景帝七年(前 150年),郅都遷升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親領北軍。他執法不阿,從不趨炎附勢,或視權臣臉色行事。皇親國戚、功臣列侯犯法,郅都不論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懲之。列侯宗室對部都是又恨又慎,見他皆側目而視,背后稱他為“蒼鷹”,喻指他執法異常兇猛。
當今“廉政”一詞頻繁見諸報章,追本溯源,其本來的涵義與“廉正”相同——“廉”為官德,“政”者“正”也。
《晏子春秋》記載說:“(齊)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污涂,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晏子以水的品性比喻為政之德,認為只有像水那樣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滌除塵垢,使政治永遠保持清明公正。(圖:漢景帝時郅都以嚴酷聞名)
專講古代政制的儒家經典《周禮》則主張從六個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稱為“六計”。就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這實際上已經是較為成熟的廉政制度設計了。
而《論語·顏淵》則記載了儒家創始人孔子關于“政”的一個非常恰當的詮釋。他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即政治的根本要義就是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如果執政者帶頭做到公正無私,下面的官員就不敢以權謀私了。由此可見,古人所謂“廉政”的本來涵義,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
由于民眾對暴政的反抗及對善政、仁政的追求與擁護,也由于歷代進步思想家對天下為公、以民為本、仁政德治、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誠信守法等等樸素民主思想與道德人文思想的堅持與弘揚,因而在中國政治傳統中形成了一個優秀的廉政傳統,并且涌現了許多真儒、清官和廉吏,西漢的郅都就是其中一位。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郅都為有史以來“酷吏”第一人。值得注意的是,漢時的“酷吏”是不能和后來的來俊臣之流等同視之。漢時的“酷吏”之“酷”在于他們對權勢從不手軟,執法如山。郅都為官忠于職守,公正清廉,對內不畏強暴,敢于捶撲豪強權貴;對外積極抵御外侮,使匈奴聞名喪膽。郅都被時人稱為酷吏“蒼鷹”,而后人譽他為“戰克之將,國之爪牙”。
張慶捷《三晉歷史人物》中對郅都事跡有精彩描述。漢文帝時,郅都踏入仕途,初任郎官,為文帝侍從。漢景帝繼位,郅都被晉為中郎將。他性格耿直,“敢直諫”,也能拋開情面,“面折大臣于朝”。很快便得到漢景帝的重視。
漢初,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橫行鄉里,目無國法。濟南 郡的閑氏家強,仗著宗族戶多人眾,稱霸地方,屢與官府作難。地方官循于常法,“莫能制”,于是漢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采取以暴制暴的酷烈手段,到任即捕殺閑氏首惡,推行嚴法,開西漢以嚴厲手段打擊豪強之先河。濟南郡首惡被誅,“余皆股栗”,不敢再與官府對抗。他在任一年多,號稱難治的濟南,形勢非常安定,“郡中不拾遺”。郅都雷厲風行地摧折濟南豪強,影響極大。
漢景帝七年(前 150年),郅都遷升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親領北軍。他執法不阿,從不趨炎附勢,或視權臣臉色行事。皇親國戚、功臣列侯犯法,郅都不論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懲之。列侯宗室對部都是又恨又慎,見他皆側目而視,背后稱他為“蒼鷹”,喻指他執法異常兇猛。
漢景帝原太子劉榮,因其母栗姬失寵被廢為臨江王。漢景帝中元二年(前 148年),他又因侵占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傳到中尉府受審。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欲寫信直接向景帝謝罪,郅都不許。竇太后堂侄魏其侯竇嬰派人悄悄送給一劉榮刀筆,劉榮向景帝寫信謝罪后,在中尉府自殺。竇太后聞訊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寬容,責景帝將他免官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