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教育意義動物成語故事。
魯國的意義國君想讓孔子擔(dān)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對,動物一時拿不定主意,成語打算跟大臣們商量一下再做決定,故事正好遇上了左丘明,教育定公問他:“我想孔子擔(dān)任司寇,意義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動物”
丘明回答:“孔丘是當(dāng)今公認(rèn)的圣人,圣人擔(dān)任官職,成語其他人就得離開官位,故事您與那些因此事而可能離開官位的教育人去商議,能有什么結(jié)果呢?意義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周朝時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穿皮衣服,還愛吃精美的動物飯食。他打算縫制一件價值昂貴的成語狐貍皮袍子,于是故事就與狐貍商量說:‘把你們的毛皮送給我?guī)讖埌伞?rsquo;狐貍一聽,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說:‘請幫幫我的忙,把你們的肉割下二斤,我準(zhǔn)備祭祀。’沒等他說完,羊就嚇得狂呼亂叫,互相報信,一齊鉆進樹林里藏了起來。
這樣,那人十年也沒縫成一件狐貍皮袍子,五年也沒辦成一次祭祀。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錯了商議的對象。你現(xiàn)在打算讓孔丘當(dāng)司寇,卻與那些因此而辭官的人商議,這不是與狐謀皮,與羊要肉嗎?二者有何不同?”
教育意義動物成語故事2:狐假虎威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dāng)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dāng)它張開嘴巴,正準(zhǔn)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猾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yán)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dāng)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它們沒走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dāng)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狂奔。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它并不知道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憑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quán)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quán)勢呀。
教育意義動物成語故事3:畫蛇添足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后,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于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于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yīng)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xiàn)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dāng)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xiàn)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