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①一弄②《湘江曲》,菩薩聲聲寫③盡湘波綠。蠻哀纖指十三弦④,箏弄細(xì)將幽恨傳。湘江析
當(dāng)筵⑤秋水慢⑥,曲晏玉柱斜飛雁⑦。道宋彈到斷腸時,詞注春山眉黛低⑧。釋翻
作品注釋
①“哀箏”句:箏聲哀怨,譯賞漢侯瑾《筍賦》稱其聲使人“感悲音而增嘆,菩薩愴憔悴而懷愁”。蠻哀
②一弄:奏一曲。箏弄湘江曲:唐沈亞之《湘中怨解》記載,湘江析垂拱中,曲晏太學(xué)生鄭生乘月至洛陽橋,道宋遇一女子,自言為嫂所苦,欲投水。生載歸與之同居,號氾人。數(shù)年后,氾人自言為“湘君蛟宮之娣”,被謫而從生,今期滿,與君相別。后十年,生登岳陽樓,見有畫船彩樓,高百余尺,有彈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其中一人,含嚬凄怨,狀類氾人。湘江曲句似化用其事。
③寫:同瀉。
④十三弦:唐宋時教坊用箏均為十三弦,唯清樂用十二弦。
⑤“當(dāng)筵”句:秋水:眼波。慢:同漫。流動。
⑥秋水:暗喻眼波。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詠箏》詩:“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⑦“玉柱”句:玉柱:箏上端固定和調(diào)節(jié)弦的柱,諸箏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飛雁。
⑧“春山”句:指眉。因女子之眉遠(yuǎn)望如一帶春山之黛色。古代婦女用黛畫眉,因又以眉黛指眉。李商隱《代贈》其二:“總指春山掃眉黛,不知共得幾多愁。”春山眉黛:《西京雜記》:“文君姣好,眉爭如望遠(yuǎn)山”,后因以山喻美人雙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顏料)畫眉,故稱眉黛。
作品譯文
用哀愁的古箏演奏《湘江曲》,在悠揚的聲聲音符中,似乎看到了湘江春水的綠色。纖細(xì)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隨意揮灑,將幽怨的悵恨盡情訴說。而對酒宴,眼如秋水般明眸慢轉(zhuǎn),琵琶上的玉柱似一行斜飛的秋雁。當(dāng)彈到情深意切的時候,悵惘之情慢慢地爬上她那微蹙的黛眉之間,顯得更加楚楚可憐。
作品賞析
這首詞寫一位彈箏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聲情并茂,哀艷動人。以水喻聲,把《湘江曲》化為可見的湘江綠波,同時又借典傳情,把樂曲中蘊含的哀怨通過“湘水之神”這一浪漫的悲劇故事傳出。開頭兩句,描寫一位歌女秦箏曲時 “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的情景,十分細(xì)膩動人,這是一位內(nèi)心世界極其豐富的女子。“纖指”二句,寫其指法細(xì)膩,傳幽恨。“當(dāng)筵”二句,寫彈者之姿態(tài),聽眾之感受。“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寫彈者之多情。"背景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因演奏而更動真情,雙眉微蹙,含情脈脈,以外在之神態(tài)傳內(nèi)在之深情,意態(tài)凄婉,精致蘊藉。寫彈者之多情,以聽琴而聯(lián)想到湘江傳說的悲劇,讓人聽來傷感不已。這些畫龍點睛的側(cè)筆,我們完全可以想見她那與心靈同樣美好的容顏。
本詞文字華美,意濃韻遠(yuǎn),情真調(diào)新。《全宋詞》將此詞歸入晏幾道所作,并說:“案此首別誤作張子野詞,見《類編草堂詩余》卷一”。
詞牌簡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亦作菩薩鬘(mán),又名《子夜歌》、《花間意》、《重疊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女蠻國派遣使者進(jìn)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頭上戴著金冠,梳著高高的發(fā)髻(jì),號稱菩薩蠻隊,當(dāng)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于是《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菩薩蠻雙調(diào)四十四字,前后闕均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又: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
作品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