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怒難犯意思是字成眾人的憤怒不可冒犯。那么這個成語是語故怎么來的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眾怒難犯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事眾
眾怒難犯
春秋時期,怒難鄭國掌握朝政大權的字成是子駟。大夫尉止與子駟有矛盾。語故后來,事眾尉止一伙人發動叛亂,怒難他們打進宮內,字成殺死了子駟等人,語故并將鄭簡公劫持到北宮。事眾公子子孔因為事先聽到風聲,怒難所以提前作了準備。字成他與子產一起平定了叛亂,語故殺死尉止等叛亂分子。事眾
公子子孔乘機接管了鄭國朝政。他為了保持自己的統治地位,給官員們定下了許多規矩,他制作盟書,規定官員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他的做法引起了強烈的反對,子孔打算把不服從他的人全部殺掉。
這時,有遠見的子產趕來制止他,勸他燒掉那些盟書。子孔不同意,說:“如果沒有規矩,那國家不是要亂了嗎?”
子產說:“眾人的憤怒不可冒犯,專權的愿望難于成功,把這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這是危險的辦法,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大伙兒。這樣,您得到了需要的東西,大伙兒也能夠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嗎?要知道,專權的愿望是不能成功的,如果偏要觸犯大家,那只能引起災禍。”
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勸告,當眾燒掉了盟書,官員的情緒才漸漸安定下來。
舟中敵國
戰國時期,吳起是著名的軍事家,但他總是遇不到賞識自己的明主。一次,吳起聽人講魏文侯比較賢明,就到魏國去投奔。
魏文侯對是否重用吳起舉棋不定,就向大夫李克問道:“你覺得吳起這個人到底怎么樣?”
李克說:“我聽說,吳起這個人貪官好名,人品低劣,可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卻是出類拔萃的。”
“既然如此,就讓他當個將軍,帶一支部隊,看看他到底有多大能耐。”魏文侯終于下定了重用吳起的決心。
吳起當了將軍后,忠心耿耿地為魏國操練兵馬,整天和士卒待在一起。他吃的飯菜、穿的衣服和士卒沒什么兩樣。吳起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戰馬,打仗時不讓士卒為自己背軍糧。因為他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很愛戴他。
有一回,一名士卒背上生了癰疽,流膿流血,感到非常痛苦。吳起為了安撫軍心,竟然張開嘴巴替他吮吸膿血。士卒們見到將軍這樣愛惜士兵,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吳起治軍有方,又有杰出的指揮才能,結果一連打了幾次勝仗。魏文侯見自己果然沒有用錯人,就讓他鎮守西河,防備秦國和韓國的軍隊。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仍然很賞識吳起。
一次,魏武侯乘船在西河進行調查,船行到中流,他突然高興地說道:“你們來看,我們的山河何等壯美,山河的牢固真是我們魏國的寶貝呀……”
同船的官員大多隨聲附和:“對呀,魏國山河堅固,真能使我國太平無事呀……”
吳起是個直性子,不善于施展阿諛之術,他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國家的牢固不在于山河多么險峻,多么易于把守,而是在于德行。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之險、右有彭蠡之利,地形可謂易守難攻。可是由于朝廷在道德上不好,最終仍然被禹滅掉;商朝左有孟門關,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大河,真稱得上固若金湯,但是紂王奢侈腐化,造酒池肉林,結果終于被武王滅掉。
“這樣來看,一個國家的安全、昌盛,是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險要。如果國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們乘坐的這個小船上的人,也會成為敵國的人呢。”
“對,你說的這些真是太好啦。”武侯對吳起的獨特見解,表現出由衷的贊同。
從此以后,吳起的聲望越來越高,甚至頗有升任宰相的希望。
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里,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借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愿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為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著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么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藏毒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xiácī)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為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后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