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狼三則·其一》選自蒲松齡的狼則《聊齋志異》,《狼三則》都是其文寫屠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并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狼的言文原文貪婪本性,但最終卻落得個被屠夫殺死的注釋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夫殺狼的翻譯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狼則貪婪。
詳細參考:《狼三則·其二》 《狼三則·其三》 《 狼三則》全文注解
作品原文
狼三則·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其文日已暮。言文原文歘一狼來,注釋瞰擔上肉,翻譯似甚垂涎,狼則隨屠尾行數里。其文屠懼,言文原文示之以刃,注釋少卻;及走,翻譯又從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懸諸樹而蚤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革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詞語解析
歘:忽然
貨:出售、賣。
歘(xū):忽然。
瞰(kàn):窺視。
狼三則
狼三則
昂:昂貴。
罹:遭遇(禍患)
蚤:通“早”,早晨
直:通“值”,價值
垂涎:流口水,這里形容狼饞肉的樣子。
諸:“之于”的意思
逡(qun)巡:因有所顧慮而徘徊或后退。
昧爽:黎明
腭:口腔的上膛。
革:皮
直:通“值”,價值
譯文
一個屠夫賣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經晚了。(在這時)忽然出現了一匹狼。狼窺視著屠夫擔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夫走了好幾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著屠刀來(比劃著)給狼看,狼稍稍退縮了幾步,(可是)等到屠夫繼續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屠夫沒辦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這樣狼夠不著),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來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在樹上,然后把空擔子拿給狼看了看。狼才停下來(不再跟著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屠夫前去(昨天掛肉的地方)取肉,遠遠地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有個人在樹上吊死的樣子,(屠夫)大吃一驚。(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條死狼。(屠夫)抬起頭來仔細觀察發現,狼的嘴里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刺穿了狼的上顎,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餌一樣。當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這張狼皮)能值十幾兩銀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寬裕了。
(就像)爬上樹去捉魚一樣,狼本來想吃肉,結果遭遇了禍患,這真是可笑啊!
啟示
從狼的角度看——貪婪會使自己喪命;從屠夫的角度看——分清主次,生命重于身外之物,不因小失大。
創作背景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1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被郭沫若評價道:”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木)三分。“《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
作品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書齋名;志:記錄;異:奇怪的故事)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聊齋志異》中有狼三則。其一被蘇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收錄為“專題 《狼》”,其二被選為滬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八年級下冊第34課《狼》,魯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30課《狼》和人教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七年級下冊第30課《狼》。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年06月05日-1715年0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他出身沒落地主家庭,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而全部落榜。直到72歲赴青州補為貢考。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狼》一共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