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其中有很多經典的文化小故事都會給人帶來勵志的能量。下面這些是經典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歡迎閱讀。小故
陶侃是事中事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國傳廣州地區,生產落后,統文人口不多。化勵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志故生活很清閑。傳統但陶侃是文化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經典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小故每天一早,事中事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國傳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
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2:從小立志的徐霞客徐霞客6歲去私塾讀書,他天資聰明,最喜愛讀游記,經常能在父親的書柜里找到許多好看的書,便廢寢忘食地讀。
有一天,徐霞客從書中看到別人游歷五湖四海的事跡之后,不以為然地說:“哈哈,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早晨面對大海,晚上面對蒼松。游八州,登五岳,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哼,我以后不但要涉足九州,親登五岳,還要去游歷海外呢。”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出游,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跋涉,憑借一雙腳走遍了16個省的山川。一路上他不怕險阻,登險峰、涉危洞,對地質、植物、氣候進行了實地考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記》把他游歷的所見所聞真實地記錄了下來,為后人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3:好男兒志在四方百里奚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就胸懷大志,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但是他舍不得妻子和孩子,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
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本應該趁年輕時去外面闖蕩,你這樣舍不得家庭,怎么能成就一番事業?”百里奚聽妻子這樣說,感覺很慚愧,于是下決心出去闖蕩。
第二天,妻子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雞殺了為他送行??墒遣穹坷飬s沒柴了,于是妻子就把門閂拆下來燒了。百里奚告別了妻兒,開始闖蕩。他到過很多地方,雖然他很有才學,但是由于沒有人舉薦,所以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很快,20xx年過去了,百里奚還是沒有取得什么成就。
此時,秦穆公聽說他很有才能,在和他一番交談之后了解到百里奚確實是個很有作為的人,便封他為相,此時的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了。
百里奚盡心輔佐秦穆公,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4: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20xx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20xx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兹趧t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5:鐵杵磨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6: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于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鉆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丶液?,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于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傳統文化經典小故事7:毛遂自薦戰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還缺一個人。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F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說:“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顯現出來?,F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象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梢露出來而已。”平原君終于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