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狗盜是雞鳴一個漢語成語,指微不足道的本領(lǐng)。也指偷偷摸摸的狗盜行為,那么雞鳴狗盜的主人公是誰呢?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雞鳴狗盜的主人公。
雞鳴狗盜的主人公是孟嘗君
雞鳴狗盜: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狗盜本領(lǐng)。也指偷偷摸摸的雞鳴行為。
孟嘗君的狗盜簡介孟嘗君,名田文(?雞鳴-前279年),中國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狗盜齊國宗室大臣。雞鳴其父靖郭君田嬰是狗盜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的雞鳴異母弟弟,曾于齊威王時擔(dān)任要職,狗盜于齊宣王時擔(dān)任宰相,雞鳴封于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狗盜號靖郭君,雞鳴權(quán)傾一時。田嬰死后,田文繼位于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雞鳴狗盜的典故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lǐng)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dāng)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yīng)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
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shè)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zhǔn)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lǐng)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
到了函谷關(guān)(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dāng)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guān)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guān)外的雄雞都打鳴了。
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xué)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
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guān)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guān)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guān),人家已經(jīng)出關(guān)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雞鳴狗盜的啟示緊急時刻有一些平時看來只有微不足道本領(lǐng)的人。往往能發(fā)揮關(guān)鍵的作用。要善于用人之長,不要輕視小人物。
孟嘗君田文是個什么樣的人公孫戍曾:“大國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聞君于齊能振達(dá)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小國英桀之士,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
荀子:“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huán)主圖私為務(wù)。”
賈誼:“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司馬遷:“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曹植:“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游心無方,抗志云際,凌轢諸侯,驅(qū)馳當(dāng)世,揮袂則九野生風(fēng),慷慨則氣成虹霓。”
司馬貞:“靖郭之子,威王之孫。既彊其國,實高其門。好客喜士,見重平原。雞鳴狗盜,魏子、馮暖。如何承睫,薛縣徒存。”
王安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要評價孟嘗君能不能“得士”,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什么叫“士”,或者說“士”包括哪些人。在中國古代,“士”的含義甚廣,既可指士兵、武士,也可指士大夫、貴族,還可以指青壯年男子,但最常見的含義應(yīng)該是指具有某種品質(zhì)、技能或才干的人和知識分子,這可以從一般的古漢語字典里找到,《孟嘗君傳》中的“士”應(yīng)該只能是后面的兩種人。
既然只要是具有某種品質(zhì)、技能和才干的人就可以稱為“士”,而不一定必須是知識分子,那就不應(yīng)該把《孟嘗君傳》中的“雞鳴狗盜之徒”排除在“士”之外,因為畢竟他們也有一技之長啊,而且除了“雞鳴狗盜”以外,他們應(yīng)該還有其它的技能和才干,他們才能夠享受孟嘗君給他們作為食客的待遇,否則,孟嘗君就是一個白癡,每年費許多糧米去養(yǎng)活那些一無所長的廢人。還有,司馬遷之所以把這些“雞鳴狗盜”之徒的事跡寫進《孟嘗君傳》中,應(yīng)該也是為了以此來證明孟嘗君的能“得士”。其實,“雞鳴狗盜之徒”不見得就是下三濫而讓人看不起,起碼他們比有些酸腐無用、虛偽卑鄙的知識分子可愛得多。梁山好漢時遷不就是這樣一位“雞鳴狗盜之徒”嗎?梁山大寨不也正是由于招納了許多這樣有一技之長的“雞鳴狗盜之徒”才興旺發(fā)達(dá)的嗎?
孟嘗君的門客中除了這些“雞鳴狗盜之徒”外,還有一些非同一般的人。比如,有一個名叫魏子的人,他替孟嘗君到莊園去收租,去了幾次一點糧食也沒有收回,原來他私自把糧食借給了一位賢者,后來孟嘗君受到了別人的毀謗,這位賢者不惜自殺來證明孟嘗君的無罪。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魏子有知人之明,且仗義疏財、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應(yīng)該不能把他排除在“士”之外,至于大名鼎鼎的馮諼,他能為孟嘗君收買民心,并使其去職后又恢復(fù)相位增加食邑,當(dāng)然更應(yīng)該是“士”了。
講“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是非常準(zhǔn)確的,所謂“雞鳴狗盜之雄”,以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流氓大亨了。《史記孟嘗君傳》中至少有四件事證明了孟嘗君確實是一個流氓大亨:
第一件事,“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之民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魁然也,今視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shù)百人,遂滅一縣而去。”只不過是趙人的一句不禮貌的話,孟嘗君就讓他的門客一下子殺了趙國幾百人,屠了趙國一個縣的百姓,孟嘗君不是比現(xiàn)代黑社會的頭目更可怕嗎?
第二件事,秦將呂禮逃亡到齊國,被任為相,成了孟嘗君的政敵。孟嘗君為了打擊呂禮,竟然寫信給秦相魏冉,請秦兵來攻破齊國,秦兵破齊后,作為秦亡將的呂禮只好又逃亡。孟嘗君為了私人利益不惜犧牲齊國利益,其人的卑劣無恥不是很明顯嗎?
第三件事,由于孟嘗君尾大不掉,齊緡王就想除掉他,孟嘗君一害怕就逃到魏國,“魏昭王以為相,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緡王亡在莒,遂死焉。”又一次借助于外國力量攻破自己的祖國,逼死同宗的國王,孟嘗君哪里還有一點家國的觀念呢。
最后一件事,“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曾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蓋六萬家矣。’孟嘗君把各種各樣的流氓、惡霸招聚到他的封地薛,致使薛地民風(fēng)暴虐達(dá)數(shù)百年。
以上四件事足以說明孟嘗君確是一個流氓大亨,王安石對于他的“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但是作為流氓大亨的孟嘗君在招致各種流氓、惡霸的同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贏得尊賢重士的好名聲,也確實網(wǎng)羅了一些有才能的“士”,這也是不可否認(rèn)的。其實,“雞鳴狗盜之雄”和“能得士”并不是矛盾的。綜上所述,孟嘗君應(yīng)該是“雞鳴狗盜之雄”而亦能“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