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桐葉封弟辨》是桐葉唐朝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議論文。該文通過評論“桐葉封弟”這個故事,封弟批評了所為“天子無戲言”的辨柳謬說,表達了柳宗元對“君權無上”的宗元懷疑和否定。柳宗元還用桐葉封婦人和宦官的文言文原文注假設,影射了唐朝宦官專權的釋翻腐敗政治 ,表達了革新朝政的桐葉愿望。
作品原文
桐葉封弟辨
古之傳者(1)有言:成王(2)以桐葉與小弱弟(3)戲,封弟曰:“以封汝。辨柳”周公(4)入賀。宗元王曰:“戲也。文言文原文注”周公曰:“天子不可戲。釋翻”乃封小弱弟于唐(5)。桐葉
吾意不然。封弟王之弟當封邪,辨柳周公宜以時言于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6),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茍(7)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8),亦將舉(9)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10);要于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11)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12),從容(13)優樂,要歸之大中(14)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15)。又不當束縛之,馳驟(16)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17),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18)小丈夫缺缺(19)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20),史佚(21)成之。
詞句注釋
(1)傳者:書傳。此指《呂氏春秋·重言》和劉向《說苑·君道》所載周公促成桐葉封弟的故事。
(2)成王:姓姬名誦,西周初期君主,周武王之子,十三歲繼承王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攝政。
(3)小弱弟:指周成王之弟叔虞。
(4)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朝開國大臣。
(5)唐:古國名,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一帶。
(6)不中之戲:不適當的游戲。
(7)茍:輕率,隨便。
(8)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
(9)舉:指君主的行動。
(10)病:弊病。
(11)遂:成。
(12)道:指思想和行為的規范。
(13)從容:此指舉止言行。優樂:嬉戲,娛樂。
(14)大中:指適當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極端。
(15)辭:解釋,掩飾。
(16)馳驟:指被迫奔跑。
(17)自克:自我約束。克,克制,約束。
(18)直:只是,只不過。
(19)缺缺(quē):耍小聰明的樣子。缺,原文“垂夬”。
(20)唐叔:即叔虞。
(21)史佚:周武王時的史官尹佚。史佚促成桐葉封弟的說法,見《史記·晉世家》。
原文
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戲。”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于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茍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于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白話譯文
古書上記載說:周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樹葉跟小弟弟開玩笑,說:“把它封給你。”周公進去祝賀。成王說:“我是開玩笑的。”周公說:“天子不可以開玩笑。”于是,成王把唐地封給了小弟弟。
我認為事情不會是這樣的,成王的弟弟應該受封的話,周公就應當及時向成王說,不應該等到他開玩笑時才用祝賀的方式來促成它;不應該受封的話,周公競促成了他那不合適的玩笑,把土地和百姓給予了小弟弟,讓他做了君主,周公這樣做能算是圣人嗎?況且周公只是認為君王說話不能隨便罷了,難道一定得要遵從辦成這件事嗎?假設有這樣不幸的事,成王把削成珪形的桐樹葉跟婦人和太監開玩笑,周公也會提出來照辦嗎?
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為怎么樣。假設他做得不恰當,即使多次改變它也不算是缺點,關鍵在于是不是恰當,恰當就使它不能更改,何況是用它來開玩笑的呢!假若開玩笑的話也一定要照辦,這就是周公在教成王鑄成過錯啊,我想周公輔佐成王,應當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導他,使他的舉止行動以至玩笑作樂都要符合“中庸”之道就行了,必定不會去逢迎他的過失,為他巧言辯解。又不應該管束成王太嚴,使他終日忙碌不停,對他像牛馬那樣,管束太緊太嚴就要壞事。況且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間,還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自我約束,何況名分上是君臣關系呢!這只是小丈夫耍小聰明做的事,不是周公應該采用的方法,所以這種說法不能相信。
有的史書記載說:“封唐叔的事,是史佚促成的。”
創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花費大量精力閱讀古今史書,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辯其誤,指其失,這篇史評就是當時所創作的。
作品鑒賞
文章開篇引述“古之傳者”的話,樹立辯駁目標,接著用“吾意不然”四字扳轉文意,對其謬誤分三層加以辯駁。第一層,第二層,先用“當封”和“不當封”兩個設問句領起,從正反兩個方面指出:如果當封叔虞,周公就應及時言于成王,而不應等到他開玩笑時才去促成其事;如果不當封叔虞,周公此舉便使成王把一句不合適的戲言變成了事實,他就算不得“圣”。第三層用一“且”字將文意向前推進一步,針對周公“王之言不可苛”的說法,再次用詰問與其單刀直入:假若成王用桐葉與婦人、宦官開玩笑,難道也要“舉而從之”嗎?
三層意思,兩次轉折,句句摧心破的,擊中要害,令人心服口服,無從置喙;而后筆鋒由反轉正,由駁而立,堂堂正正地推出中心論點:“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這就是說,事關國家政治的大計,關鍵在于它是否得當;倘若不得當,就需要多次更改,最終使之盡善盡美、不可移易。
文意至此,已水落石出,是非判然,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然而,作者卻蕩開一筆,復用“吾意”二字領起,從三個層面為此事非周公所為作正面辨析,遂使下文又生波瀾。作者先從臣下輔君之道說起,認為周公一定不會去曲己迎合王意;繼以牛馬為喻,說周公應懂得“急則敗矣”的道理,因而也不會給成王施加壓力;最后以人之常情作比,說即使家庭父子間也不能以戲言相互約束,君臣之間更是不可以了。在作了這樣幾層推論之后,作者斷定:此事非周公所為,“古之傳者”所言不可信。
末段用“或曰”引出“史佚成之”的他說,為上文所論作一旁證,看似閑筆,卻遙應篇首,巧結全文,使之神完氣足,余味悠然。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愚溪”,漢族,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運城、芮城一帶)。柳宗元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并稱為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家之二) 。公元773年(唐代宗大歷八年)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