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打盡指全部捉在網中,字成一個也不漏,語故比喻把自己的事網對立面或壞人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那么你們了解該成語的打盡故事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一網打盡的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字成
一網打盡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語故
北宋時,事網進奏院主官蘇舜欽是打盡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字成是語故被當時政治革新派首領范仲淹推薦提拔起來的。
他豪爽激進,事網屢次上書宋仁宗皇帝,打盡議論時政得失,字成批評當時的語故宰相呂夷簡,引起呂的事網強烈不滿,致使呂夷簡想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賽神會。以往,各官署衙門都要在此時拿出多余的東西變賣成錢,然后大家用這錢盡興地吃喝玩樂。
蘇舜欽為了在賽神會這天讓大家玩樂得更痛快些,照例把進奏院里拆下的舊公文封套紙賣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資助,作為玩樂的花費。其他接受聚宴邀請的人,也分別拿出錢來湊份子。
正當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蘇舜欽又叫了一些歌女來陪酒助興。
當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參加聚會,卻未被邀請,李定懷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的事。
御史劉元喻素與蘇舜欽不和,知道了這件事后連忙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面前推波助瀾。
皇帝聽了大怒,把蘇舜欽賣掉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守自盜罪”,免去了蘇舜欽的官職。
那天參加宴會的其他人,有的免職,有的降職,有的被調到邊遠地方去任職,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擊。
一意孤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趙禹、張湯都是漢景帝時期的名臣。先后被景帝任命為太中大夫,負責制定各項條令法規,深受景帝的器重。
趙禹為人耿直,嚴于自律,為官清正廉潔,嚴格照章辦事從不被別人所左右。擔任太中大夫以后,他更是深感責任重大,為排除人情上的干擾,他遣散了家中的門客,同時,不再與朝中官員私下往來,并謝絕同僚們的邀請,避免泄露朝廷機密。
逢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官員往往找幾個知心朋友在一起飲酒談心。
席間海闊天空,毫無邊際,什么天文地理、諸子百家、朝中要聞、民間瑣事無不當作話題。趙禹學問廣博,口才又好,談起來更是風趣、詼諧。現在席中少了趙禹,人們都覺得趣味不足。
自從趙禹謝絕朋友間的應酬之后,他的朋友們甚為不滿,有時私下議論甚至多有微詞,誤認為趙禹是官做大了,有意疏遠老朋友。
好心的朋友勸他改變一下作風,免得得罪老朋友,趙禹笑而不答。
開始,朋友對他還有些誤解,時間久了,朋友知道趙禹出于公心,不得不如此,便改變了錯誤理解,對趙禹仍然敬重如昔。
一毛不拔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
墨翟,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史稱“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
同一時期,還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他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別人進行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下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拔不拔?”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禽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
楊朱默不作聲了。
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朱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下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民間故事二:
古代有個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嗇。
由于他整天盤剝窮人,累得病倒了,差一點昏死過去。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見屋里擠滿了送終的親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還有兩個親人沒見面?”他搖搖頭。
二侄問:“是不是有筆銀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
還是他妻子明白,看見兩根燈芯同時燃點,就挑掉一根。
這時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氣。突然,快斷氣的六叔流著淚,湊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說話。他說:“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兩張便紙分給前來吊孝的親戚。”“我死后,別用棺材來盛我,挖個坑,把我埋了就成。”“我死后,不要請和尚念經,我在黃泉下自己會念經的。”“我死后,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我的毛拔下來賣給做刷子的人,一根別丟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丟失,形容極端自私。
張湯與趙禹截然相反,他為官殘酷,性情貪婪,而且巴結權貴,只要對他有用,他一律熱情接納,從不考慮對方的人品如何。
長安的許多富商不敢得罪張湯,擔心張湯暗中加害他們,只好經常帶上厚重的禮品去巴結張湯。張湯是來者不拒,一律照單全收。
甚至有些風雅名流,盡管討厭張湯,但震于他貪婪、殘酷的惡名,也不得不違心與之交往。不久,張湯因巧于辭令,善于揣摩景帝和丞相的心理,被提升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一次討論對待匈奴的問題上,博士狄山提出和親的建議。理由是:當年漢高帝北征匈奴時,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尚且被困平城。于今將士不如當年,無力與匈奴抗衡。
張湯怒斥狄山是迂腐之見。
狄山反唇相譏:“我是愚忠,你是詐忠,我早就看出你是一個狡詐的小人。”皇帝因寵愛張湯,責問狄山:
“你能守住一個郡么?”
狄山承認不能。
皇帝又問:
“那么守一個縣呢?”
狄山回答是否定的。
后來,勉強表示能守住一寨。狄山被派往前線,不久戰死沙場。
張湯依仗皇帝信任,越發橫行無忌,招致百官的痛恨,皇帝這時也覺察到張湯的肆無忌憚,便派趙禹審問張湯。
趙禹秉公執法,嚴厲斥責張湯的種種不法行徑。張湯見自己的罪行已經暴露無遺,又聽趙禹說得有根有據,自知罪惡深重,便引劍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