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是歷史禮儀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文明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舉止。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歷史文明禮儀小故事給大家,小故學生歡迎大家閱讀。成長
歷史文明禮儀小故事篇一
張良是故事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歷史禮儀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文明張良立志要為韓國報仇。小故學生有一次,成長因刺殺秦始皇未遂,故事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歷史禮儀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文明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小故學生碰到一個老人,成長穿著粗布短衣,故事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 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了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 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20xx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歷史文明禮儀小故事篇二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下起了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歷史文明禮儀小故事篇三
孔融(153—220xx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