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幾乎不合所有人的啟迪夢想。只是學生心靈有些人可以學會遺忘,有些人卻堅持,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啟迪學生心靈的3個哲理故事之。
孔子一行來到齊國,拜見齊景公而不去造訪晏子。故事子貢說:“拜見齊君,啟迪不去見他的學生心靈執政大夫,可以嗎?哲理”
孔子說:“我聽說晏子侍奉過三位國君,都很順利啊,故事他為人是啟迪否正派,我很懷疑。學生心靈”
晏子得知后,哲理說:“我世代為齊民,故事不思己行,啟迪不識己過,學生心靈是哲理不能自立的。我一心一意,為國為民,輔佐過三位國君,都很順利。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一位國君,也未必順利啊。如今,未見我的作為,卻對我的順利進行質疑。我聽說,君子獨立無愧于身影,獨寢不慚于靈魂。孔子妄自議論他人,這猶如湖人非難斧頭,山民非議漁網。開始,我見到儒者,覺得他們很尊貴;今天,我倒覺得他們很值得懷疑。”
孔子聽到此言后,很后悔。他說:“我孤陋寡聞,口不擇言而微詞他人。這使我幾乎錯識了一位賢人。”
于是,孔子先叫弟子宰予去向晏子謝罪之后,才去拜見了晏子。
此事記載在《晏子春秋•外篇》中。
孔子之誤解晏子,根源在于他對晏子懷有成見。
不去深入調查,只是胸懷成見地看問題,往往就要栽跟頭,圣人亦不例外。
要使一個人沒有成見,很難。正因為難,那些遇事三思,直至搞清楚事實真相再去下結論的人,才顯得更為可貴。
啟迪學生心靈的3個哲理故事之2:住持智答乾隆清朝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常州天寧寺。有人打小報告說,天寧寺的住持不守清規。于是乾隆就問住持:“你有幾個妻子?”“兩個。”住持回答說。“哪兩個?”乾隆一聽,大為驚異。“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不正是兩個妻子?”住持慢條斯理地說。竹夫人又名竹幾、竹夾膝,是一種用青竹編成的長籠,也有將整段竹筒打通竹節、筒上開許多通風孔而制成的,夏天抱著睡覺,可以消暑。湯婆子是一種用銅、錫或陶瓷等制成的扁圓形壺,灌入熱水后可放在被中取暖。
乾隆聽后微微一笑,而后又心生一念,他想試探一下和尚們是聽從圣旨,還是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他命手下人拿來許多雞蛋賜給住持和其他和尚,并命他們做詩一首吃下雞蛋。僧眾們都驚慌失措地把目光集中在住持身上。只見住持微微一笑,手托雞蛋不慌不忙地念道:
皇上賜我一個桃,
既無核來又無毛;
老僧帶你西天去,
免在陽間挨一刀。
住持說完就吃下了雞蛋。乾隆皇帝本想用雞蛋是葷食還是素物難以分說這一點難住住持,而聰明過人、智慧超群的住持卻把雞蛋說成有生命的素食水果,化解了乾隆的這一難題。乾隆皇帝只好作罷。從此天寧寺的和尚就吃雞蛋了。
啟迪學生心靈的3個哲理故事之3:出山買米在一座寺廟里,住著一老一小兩個和尚。這天,老和尚對小和尚說:“我們的米不多了,你出山到集上買些米吧。”小和尚答應一聲,第二天就出發了。
可是走了沒多久,小和尚就回來了。他告訴老和尚,出山過河的那座橋,木頭朽壞了,人不能走。老和尚問:“不是可以從別的路繞過去嗎?”小和尚說:“繞過去那得多走幾倍的路。我聽附近的山民說了,那橋他們馬上就修,還不如等橋修好了再出山。”老和尚沉默不語了。
幾天后,老和尚又派小和尚去買米,幾個時辰過去后,小和尚背著袋子又回來了。看到老和尚,小和尚立刻說:“師父,那橋正在搶修,現在還沒修完,等他們修好了再去買米吧。我想,修這橋不會用太長時間的。”老和尚看看已快見底的米缸,嘆口氣:“好吧,就按你說的等吧。”
估摸著橋該修好了,這時米缸里的米也已吃得干干凈凈了。老和尚說:“去吧,趕快去吧,再買不到米,咱就該餓肚子了。”小和尚收拾收拾東西,上路了。可是這一次,小和尚去得快,回來得也快。一見面,小和尚就著急地對老和尚說:“師傅,不好了,橋是修到頭了,可是被上游突然暴發的山洪又沖壞了,連那條繞過去的路也被洪水淹沒了,我們該挨餓了……”
老和尚嘆口氣:“其實,這種狀況是一開始就注定了的。當初橋朽壞了的時候,你如果早下決心,從繞過去的路出山,雖然費些體力,但米應該是早已買回來了。可你不想費力,又心存僥幸,結果,一而再,再而三,造成了今天的困境,你說,這能怨誰呢?”小和尚不由得低下了頭。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考慮如何抄近道、走捷徑,即使出現意外情況,也是心存僥幸,不肯相機而變,付出更多,結果,成功的時機就這樣被我們自己輕易地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