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字成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語故語故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事大事人。那么這個成語是器晚出自哪里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大器晚成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成成
大器晚成成語故事
袁紹身邊的字成一位門客,名叫崔琰,語故語故他從小喜習武藝,事大事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器晚《韓詩》,成成求師學習。字成
由于他刻苦努力,語故語故學問也逐漸多起來。事大事當時袁紹的器晚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尸骨暴露出來。成成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后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后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手不釋卷成語故事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為魏王,不久即自立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負和成就上雖遠不及曹操,但對于文學的重視,則不在其父之下,《典論.論文》記載:“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可見一斑。
曹丕寫過許多的詩歌、散文、辭賦,其中《典論.論文》更是開我國文學批評的先河。曹丕對于文學的愛好,實有家學淵源。父親曹操不但是一代梟雄,也是著名的詩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則更是不在話下,被后人譽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對當時文學的蓬勃發展,更是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曹丕在《典論.自敘》一文里記述了父親曹操勤于治學,即使身在軍隊之中,軍務繁忙之際,仍隨時拿著書本閱讀,以充實自己,并常跟曹丕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學習容易、思慮專一,但等到長大,就容易忘記所學。曹丕以父親的話自我勉勵,即使年長之后,仍舊不斷努力學習。
后來《典論.自敘》原文的“手不釋卷”就被后人用來形容不肯放下書本,勤奮好學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