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是民間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結晶,是故事故事民族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反映著一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雜志認識,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民間故事雜志里的故事。
滄州一帶,過去都興供關帝,故事故事說他曾救過這方百姓。雜志可滄縣大馬莊張月山家里,民間卻世代供奉柴進。故事故事逢年過節,雜志香煙繚繞,民間九叩八拜。故事故事這是雜志為什么呢?
相傳,張月山的民間祖宗并不姓張,而姓柴。故事故事河南人氏,雜志此人武藝高強,身輕似燕,快如旋風。據說登樓攀房不用手臂,隨手抓把碎瓷瓦片兒,往上一扔,便能登著碎瓷片兒上去。當時名揚大宋,人送外號是“旋風柴”。
旋風柴為人豪爽,俠肝義膽。他的家鄉黑虎山上有伙強盜,打家劫舍,糟害百姓,無惡不作。為首的名叫青面蝎,武藝十分高強。百姓無法生活,告官又不管,都來求旋風柴搭救他們。
旋風柴義憤填膺,孤身上山,力勸強盜們改惡從善,早離此山。青面蝎是深知旋風柴厲害的,知道動武怕不是個兒,于是,想了個絕招兒,企圖要挾。如果旋風柴敢干,就要遭身滅門之禍;如若不干,正中下懷。于是,使了個激將法,說道:“武行中歷來以功夫服人,我佩服你英雄豪杰,但未見你的本事。你若五天內能盜來皇宮里的那件夜明珍寶,不用你攆,我立時就屎殼郎搬家——滾球。”
旋風柴聽了這話,不由得沉吟起來。但一想到遭難的百姓,就是死也值得。于是,心一橫,咂咕道:“說話算數?”青面蝎也不示弱,胸脯子一拍:“男子漢大丈夫,豈能放屁叫手拿。”
口說無憑,二人折箭為誓。
旋風柴使出神功,不消五日,果然盜來了皇宮的夜明寶珠。青面蝎不敢食言,乖乖地滾了蛋。旋風柴這下卻惹下了滅門大禍。徽宗皇帝丟了這件稀世珍寶,哪能善罷甘休?他詔諭天下,不惜血本,誰能破獲此案,官封太尉,賞金萬兩。
常言道:“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江北“草上飛”撕榜應詔,進宮見駕,立下軍令大狀,半月破案,不然,愿賭頸上人頭。
這“草上飛”是江北一大響馬,功深藝精,能踩著樹梢行走。傳說天下有二杰,這就是“江北草上飛”和“河南旋風柴”。
“草上飛”不僅武精藝熟,還十分有頭腦。沒應詔前,他便到京城,先圍紫禁城轉了一圈兒,見墻外有把碎瓷瓦片兒,又見墻上黃硫璃瓦松動了一塊,別處再沒留下下任何痕跡。從盜寶者攀登手段上分析,便知道了盜者是誰。他叫來八名高徒協助,又讓皇上發榜,緝拿旋風柴。誰敢藏匿不報,與罪犯同罪,抄滅九族。一時間鬧得雞飛狗跳,天下不安。
旋風柴聽到消息后,連夜逃離了河南。可是“草上飛”就跟影子一樣,他逃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旋風柴被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旋風柴聽說滄州柴進江湖揚名,為人仗義,廣結天下豪杰,祖上曾有“陳橋讓位”之功,太祖趙匡胤給了他一個誓書鐵券,享有“有過不咎,當斬不死”的特殊待遇,于是決定來投柴進。
一天傍黑兒,柴進剛要去用餐,忽聽樹梢兒一陣“索索”響動轉眼見腳下跪著一人,連連磕頭。柴進大驚,連忙扶起,仔細觀瞧,不由得“啊呀”了一聲。
這人道:“柴大官人,我乃你的同宗兄弟旋風柴,只因盜寶犯案,乞求大官人救我一命……”說著,趴下又磕了兩個頭。
聽了這話,誰知柴進陡然變色,厲聲喝道:“大膽。我乃柴王之后,世受皇恩,豈有容你這盜賊之理?來人哪,給我綁了。”
隨著柴進的喝聲,早來了幾個彪形大漢,不由分說,將這人綁了個結結實實。這人怒聲罵道:“好啊柴進,我真是拜佛進了閻王以工代賑,瞎眼認錯了人。你江湖上枉有虛名,原來是個小人。”
柴進也不理他,任憑他罵。吩咐家將,只管綁牢,待明日送官領賞。
第二天一早,柴進和家將們進屋來看,哪里還有人?柱子下留著一堆繩子。家將們面面相覷,柴進卻哈哈大笑。
家將們全給笑糊涂了,問他這是為何?柴進也不言語,進屋從書架上取出兩張畫像。家將們看了畫像,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柴進早就仰慕河南旋風柴和江北草上飛,為了訪得他們,以便拜師學藝,特請人畫下了二人的頭像。昨天來的那人,根本不是河南旋風柴,而是江北草上飛。為了迷惑草上飛,以便打救旋風柴,柴進才故意演出了這出假戲。
“草上飛”追旋風柴來到滄州,料定他必來投柴進,于是先行一步,冒充進府。一來是想在這里等旋風柴,二來是想摸摸柴進的底細,看看他是不是半路插杠子管閑事,如果他一摻合,捉拿旋風柴就困難了。沒想到,柴進是那樣的本分,非但不收留,還要解官請賞。他不但不惱恨,反倒對柴進更信任了。
“草上飛”逃走的當天夜里,旋風柴便逃進了柴府。柴進見他果然英雄豪杰,更加敬慕,便把他收留下來,藏在內室的地洞里,每日親自送水送飯。半月后,草上飛沒能擒獲旋風柴,皇上將他斬了首。為了防止案發,柴進讓旋風柴隱姓埋名,改為姓張,終日款待在府上,言說是請來的武術教師。
旋風柴忘不了柴進的大恩大德,便把平生的本事傳授給柴進。幾年后,柴進功夫練就,成了聞名的“小旋風”。
民間故事雜志里的故事2:秦明是如何娶到花妹的關于花榮之妹的情況,書中再沒半句交待。事實上,花榮之妹不僅品貌出眾,還是位武藝高強的巾幗豪杰呢。特別是她從小練就的箭法,決不在哥哥之下。那年花妹一十八歲,一心想找一個英俊瀟灑、品學兼優且又武藝超群的郎君。她暗暗相中了清風寨的王公子。
秦明的事鬧開后,哥哥就來找她,曉以利害,想讓花妹給救救這個場。自然是好話說了九千六。
這下可讓花妹作了大難,答應這樁婚事吧,自己著實心里不愿意。一則秦明年歲偏大,脾氣暴躁,相貌也較丑陋,與自己的心上人王公子相比,實在是遜色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不答應吧,花榮哥哥和宋江大哥他們的一腔熱血就將付諸東流。哥哥他們聚大義,謀大事的壯舉,就要受到影響……
花妹思之再三,一時難以決斷。
情急之下,花妹突然冒出一個奇異的念頭:“問問神靈,聽天由命。”
只見花妹腕上褪下一只玉鐲,跪到神像前,燒了三柱香,訴說了自己的心思打算……
之后,找到哥哥,說道:“哥哥,這件事我已稟過神靈,應與不應,全是天意。我這里有玉鐲一只,將它懸掛在樹上,我們兄妹二人,每人射箭三支,如都從鐲中穿過,我便應允這樁婚事;如有一箭不入,哥哥休再提及,這也是天意難違。”
花榮見妹妹提出這樣的條件,很是高興。心想,憑我功夫,三箭穿鐲,斷無閃失之理。可轉而一想,不對,妹妹要是心存異意,故意不中咋辦?于是說道:
“此法也好。不過,妹妹的三箭不能與我一樣,得改為:三箭如有一箭不能穿鐲,視為應允,可好?”
花妹想了想:“行。”慨然應諾。
當即,宋江燕順等人做中,兄妹倆射鐲較藝,決定這樁奇特的姻緣。
玉鐲被高懸在樹上。為了便于驗證,玉鐲被糊了一層薄紙。
兄妹二人各自準備就緒。頭三箭自然得由花榮來射。
只見花榮退到百步之外,搭箭上弦,使出平明練就的神功,舉箭便射。只聽“颼”的一聲,薄紙應聲而破。
花妹在樹下監看,口服心服。
玉鐲被系下,重又糊了薄紙,懸回原處。
二射開始,自然又是一個滿堂紅。
到了最后一箭,不知為何,花榮的手有些顫抖起來,幾次舉箭又放下。
他的精神實在有些緊張,此箭能否命中,將對全局至關重要。越是這么想,精神就越緊張,就越把握不住自己。
宋江見此,知他精神緊張所致,起身離座,走到花榮面前,“嘻嘻”一笑,打趣道:“喲,花將軍,你這是怎么了?令妹的這杯喜酒,看來你是不想讓我等喝啊。”
宋江這一逗樂兒,花榮那顆緊張的心緒得以放松,舉箭在手,隨口答道:“哪里話?你就擎好吧。”話落箭出,“颼——”,雕翎再次穿鐲而過。
眾人一片喝彩。
下面該著花妹了。
花妹的心緒此時亂得很,中與不中,全是聽天由命。
花妹退到哥哥的射箭處,二目微閉,再一次默默禱告一番。之后,舉箭就射。“颼——”雕翎破紙而過。
“射中了,射中了。”眾人齊聲喝彩。
花妹再次舉箭,稍一瞄準,“颼——”雕翎掛著風,直奔鐲心,又射中了。
第三箭將是關鍵一箭。能否嫁這位秦將軍,此箭將一錘定音。
花妹的心,此時更亂了。王公子的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哥哥那盡乎乞求的目光也在眼前晃來晃去……此時她才知道,天下竟有如此難辦之事。她恨只恨,自己不能一分為二,一半獻給愛情,一半獻給情理。這一箭,她實在難以射出啊。
花榮和宋江他們,很是能體諒花妹的心情,也不催促,只是靜靜地等待著。
半晌,花妹終于沉重地舉起了手中的這只原本不重的箭。心一橫,拉弓就放。心里話:“天意吧。”
就在花妹放箭的瞬間,似聽有人在說:“赴大義為重。”
花妹的手一哆嗦,雕翎箭正好離弦而出。
“當。”箭頭射在鐲圈上,玉鐲飛出一步開外,落在草坪上。
此箭沒有穿過鐲心。按事前所言,花妹無話可說。此番全是天意。
花妹嘆口氣,爽快地答應了這樁婚事,和秦將軍結為夫妻。
民間故事雜志里的故事3:李應和杜興是兒女親家相傳,李應原是個買賣人,常年東販西賣,很少得閑呆在家里享幾天清福。
這一天,李應從薊州辦了一大批貨,雇了幾輛大車拉著朝家走。幾天后,一行車馬來到了黑風嶺。當時天氣炎熱,他們走的是又累又熱,便馭下車馬在嶺下樹林里歇息。
汗還沒來得及探凈,只聽一棒鑼響,樹林里“撲簌簌”竄出十幾條大漢,每人執刀拿槍,把李應等人圍在了核心。為首的是一個紅臉大漢,手拿一柄喪門劍,厲聲喝道:“你們誰是當家的?快快留下刀匹車輛,饒爾等不死,牙縫里敢山崩半個‘不’字,明年的今日,就是你們的周年。”
眾車夫隨從,一看碰上了劫道的強賊,一個個嚇得篩糠般抖作一團,哪里敢言語半聲。
面對十幾個強賊,李應也不由得臉兒煞白,心如撞鹿。怎么辦?難道說這幾車貨物就白白便宜了這幫強賊?要知道,這些貨物的本錢是自己大半個家業啊。
李應自幼習武,刀槍棍棒功夫不錯,特別是練就的兩把飛刀功夫,百步取人,無有虛發。俗話說,藝高人膽大。此時李應也豁出去了,只見他“唰”地抽出腰間鋼刀,抱拳說道:“是朋友的,閃條路,放我們過去,日后定有酬謝,不然我手中的家伙可不答應。”
匪賊們豈肯放過到嘴的肥肉?紅臉大漢喝聲“上”,挺劍來戰李應。
這紅臉大漢的劍法十分厲害,上三路下三路,死死地纏住李應手中這把鋼刀。面對賊多勢眾,李應不敢讓他們困在核心,腹背受敵。他閃展騰挪,盡量不讓他們圍 著。怎奈是,紅臉大漢步步緊逼,眾匪賊又上得兇,李應的處境很是不妙。
好個李應,今天他反正是看透了,不是魚死,就是網破。他一邊力戰紅臉大漢,一邊拔出了兩把飛刀,“嗖嗖”,連擲二刀,打倒了兩個。這下更是激惱了紅臉大漢一伙強賊,發聲喊,死命來拼李應。李應奮力拼殺,結果是顧此失彼,防上難防下,處境萬分危險。
就在李應疲于招架,眼看就要喪身賊手的關鍵時刻,只見大路上一溜塵土,“得得”跑來一匹長腿健驢。驢上一條大漢,提一根齊眉棍,轉眼已到近前。這大漢見眾賊在圍殺一個商人,俠膽萌生,縱身下驢,要抱打這個不平。只見他上前喝道:“都住手。幾人打一個,算什么英雄好漢。”
紅臉大漢見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不由得瞥了來人一眼,頓時渾身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此人四十上下的年紀,闊嘴翹鼻,臉如那花皮南瓜,一檀檀,一道道,說不清哪是骨頭哪是肉。那長相,人不人,鬼鬼,簡直像個世間怪物,此人便是“鬼臉兒”杜興。
危難中,李應見有人幫他說話,心中大喜,忙道:“好漢,快來救我。”邊戰邊往杜興這邊靠來。
紅臉大漢一伙強賊,一心只想殺人搶貨,見有人橫插杠子,豈能不恨?刀槍棍棒下手更是兇狠。李應本來就難以抵擋,不料腳下一絆,一個趔趄,匪首趁勢一劍,正刺在胳膊上,眾賊上前正待要結果李應性命時,杜興發聲喊,聲到人到,挺大棍來斗強賊。他這根大棍十分了得,棍起一陣風,棍掃一大片,眾賊招架不住,紛紛退怯。其中有人認識杜興,知他是這一帶的英雄,與紅臉大漢說了句什么,眾賊只好恨恨地退去了。
李應見殺散了眾賊,救了他性命,一手悟住滴血的傷口,單腿便給杜興跪了下去,“壯士,敢問尊姓大名?此番若不是你仗義相救,我命休矣,請受我一拜。”
杜興忙將李應扶起,告訴了名姓。他見李應受了傷,撕下汗巾一角給李應包扎,之后,又將逃散的車夫招回,一行人出林子往前走去。
前面不遠,來到一個村上。此村名叫“杜家莊”,是杜興的家。看看天色不早,又見李應受了傷,杜興便熱情相邀去他家歇息。李應感激不盡。
杜興的家十分簡陋,三間破草房,四個墻旯旮。他的妻子早喪,家中只有女兒梅香與他度日。梅香那年一十八歲,生得眉清目秀,苗條端莊,絲毫也不像她的丑爸爸。梅香自幼隨父習武,練就一身好功夫,十鄉八里,很有名氣。
梅香見爹爹引來這么多人,又見有人受傷,情知有事,問明原委,趕緊安排一行歇息。之后,拿出家中常備金瘡藥,為李應敷藥包扎,李應更是打心眼兒里感激杜家父女。
李應在杜家住了一夜,杜家盡管一貧如洗,父女倆非常好客,傾其所有,為他們備飯,使李應很感過意不去。他不忍心再討擾杜家,第二天一早便要趕路。杜興父女見留不住,只好答應。杜興生怕路上再遇不測,執意相送到家,李應求之不得。
一行人到家后,李應喚出夫人和公子,一同來參拜恩人杜俠士。執意相留杜興在莊上多住幾日。李應有個打算:為報杜興救命之恩,他要差人暗里給杜興蓋幾間好房子,再置幾畝好地,讓他們父女過個安安穩穩的好日子。
豈料,杜興這人脾氣古怪,他不愿讓人棒著敬著,總拿自己當恩人。他覺得行俠仗義是武林中人的本分,是誰路見不平,也會拔刀相助。杜興在李應一家人苦留下,勉強住了兩天,便執意要走。看看苦留不住,李應只好隨他去了。
轉眼過了三天,李應的傷已經好轉,他正思謀著杜興家實施自己的計劃,不料,杜興的女兒梅香急火火趕到了他家:“李大叔,快救救我爸爸的命吧……”
李應見梅香說出如此話來,又見她這般火上房的樣子,情知不好,忙給梅香倒了杯水,讓她慢慢說,不要著急。梅香“咕咚咕咚”一口氣將水喝干,這才向李應一家人哭訴了原委……
原來,黑風嶺紅臉大漢一伙強賊,見杜興壞了他們的好事,懷恨在心,發誓要報復,他們見硬打不過對手,就施一條毒計:
黑風嶺往南三十里,有個田家莊,田家莊有個田員外,家大業大,妻妾成群,匪徒們早就相中了這塊肥肉,只是不敢貿然下手。原來,田員外的兒子在朝為官,很有勢力。
且說這天夜里,紅臉大漢經過化妝,扮成杜興模樣,弄了一匹毛驢騎著,去了田家莊,謊稱天黑不便行夜路,要在田家求宿一夜。
田員外早就聽說過杜興如何英雄豪杰,但沒見過,今見杜興俠士有求自己,爽快答應,請入府上,置酒相待。
到了夜間,紅臉強賊闖入小妾房中,先奸后殺,又搶了很多貴重物品,等府上發覺,他已逃之夭夭……
田員外見愛妾被殺,十分心疼,當即告到縣衙。縣太爺聞聽田員外出了人命大案,趕緊差人捉拿兇手杜興。就這樣,杜興回家后屁股還沒坐穩,便被鎖了去……
李應聞聽是這么回事,方感問題的嚴重。他讓妻子好生照看梅香,發誓就是傾家蕩產,也要救出杜興。
當即,李應打點了幾百兩銀子,即刻起程去了縣衙。
按說這樁“冒名頂替”的冤案十分好審,自古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要讓田員外辯一辯這個真杜興即可見分曉。然而,縣太爺一心要巴結田家大少爺,豈容杜興分辯?上來就給杜興動刑,逼他招供殺人搶劫一事。杜興寧死不招,被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縣太爺怕把人打死不好交差,吩咐打入死囚牢,嚴加看管。
李應趕到縣衙,上下使錢,為杜興開脫,銀子花盡,才許他探監。
短短幾天不見,杜興已被折磨得氣息奄奄,再也沒了往日的英豪之氣。李應回想這一切,都是因己所為,不由得抱住杜興嗚嗚痛哭。
探視時間很快就到了,牢卒過來催促。李應將身上所有的碎銀子都給了牢卒,讓他買些酒肉給杜興,又寬慰了杜興幾句,便回家取錢去了。
夏去冬去,杜興的案子始終沒有審結。其間,多虧了李應的銀子。不然,有十個杜興也斬了。為了救杜興出獄,李應已花去了數千兩紋銀。
說來也是蒼天有眼,不久,黑風嶺紅臉強賊落入法網。重刑之下,他不僅招供了攔路搶劫的樁樁往事,還如實招供了冒名頂替,栽贓陷害杜興的全部事實……
至此,案子真相大白,杜興被無罪釋放。
杜興被李應接來家中調養。女兒梅香這幾個月中,一直住在李家。這姑娘心靈手巧,特有眼力,在李家忙上忙下,深得全家人喜愛。
且說李應有個公子。年方十歲,英俊瀟灑,在學堂念書。閑遐時,常來梅香這兒習練武術,梅香教得特別認真,一來二往,二人的感情越來越深,愛情的種子在這對少男少女的心中萌發。李應和夫人雙雙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杜興的傷好后,李應提出不讓杜興回老家了,他這兒買賣興隆,正好缺個幫手。杜興這人也義氣,自己大難不死,全靠了李應,覺得李應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人。“士為知己者死”,遂一口答應下來。女兒梅香自然是喜不自禁。
后來,經人說合,李家公子與梅香喜結秦晉,兩家合為一家,成為兒女親家,杜興便成了李家的大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