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是人生認識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啟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鑰匙,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人生大哲理的經(jīng)典小故事。
唐朝的虎溪庵主,生平事跡不詳,經(jīng)典只知其為臨濟義玄禪師之法嗣弟子。小故
有一天,人生寺里來了一位年輕的大哲禪僧,他問虎溪庵主:“請問和尚是經(jīng)典什么地方人士?”
虎溪庵主淡淡地回答:“隴西(甘肅)人。”
禪僧又問:“聽說隴西出產(chǎn)鸚鵡,小故真有這么回事嗎?人生”
虎溪庵主說:“是的。”
禪僧看虎溪庵主有問必答,大哲不由得生起輕慢之心,經(jīng)典故意說:“鸚鵡禪,小故和尚會嗎?人生”所謂的鸚鵡禪是指所言非親證,只是大哲拾取古人的言詞,有如鸚鵡學(xué)舌。經(jīng)典
虎溪庵主聽了既不生氣也不辯解,當(dāng)場學(xué)鸚鵡飛行。
禪僧哈哈大笑,語帶嘲諷地說:“好一只鸚鵡。”
虎溪庵主又學(xué)鸚鵡叫了數(shù)聲“呱呱”。
頓時,禪僧聽出了庵主的慈悲、智慧,不禁心生慚愧,這才知道庵主的功行不簡單,當(dāng)下頂禮謝罪。
虎溪庵主問:“有悟嗎?”
禪僧低頭無語。
一個學(xué)養(yǎng)不足的人,聽到人家對他有一點輕視,就忍耐不住,立刻反攻回去。而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你嘲笑他、輕視他,他一點都不會介意。
《四十二章經(jīng)》有云:“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fēng)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年輕的禪僧不知他遇到的是高人,虎溪庵主也將計就計,你說鸚鵡,他就飛翔;你來贊美,他就大叫,這還不夠引導(dǎo)你觸動另外的心嗎?
人生大哲理的經(jīng)典小故事2:讓它自己飛美國大峽谷的一種兀鷹瀕臨滅絕。保護野生動物的專家爬上懸崖,抓走了幾只小兀鷹。
他們把小兀鷹們養(yǎng)大,讓它們交配、孵化,在人工建造的大箱子里,制造各種自然界的現(xiàn)象,讓它們?nèi)ミm應(yīng),再為它們編號,放回峽谷。
有人批評他們在兀鷹已經(jīng)很少的情況下,去偷小兀鷹,破壞了兀鷹的生態(tài)。
有人批評他們“為德不卒”,把兀鷹放回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中。
“當(dāng)兀鷹已經(jīng)瀕臨滅絕時,我們不愿冒險,讓那僅有的幾只自生自滅,所以幫它們繁育。”野生動物專家說,“繁育不是豢養(yǎng),只有讓自然的回歸自然,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精神。所以我們先養(yǎng)育它們,再放它們回去。”
信天翁是世界上最大的飛鳥,它的兩翼展開,可以達到3。6米。
據(jù)說信天翁孵化出小鳥后,公鳥和母鳥會不停地喂食,可以把小鳥喂到幾乎有雙親兩倍的體重。
然后有一天,大鳥突然振翅而去,頭也不回地飛走了。
小鳥就這樣不吃不喝,一直瘦到正常的體重,終于在饑渴難耐之下,從懸崖一躍騰空,展翅飛翔。
送魚的時候,別忘了送網(wǎng);送米的時候,別忘了送谷子。
拖著孩子走了半輩子的父母,可能繼續(xù)被孩子拖累下半輩子。
人生大哲理的經(jīng)典小故事3:明鏡照向何處唐朝南岳懷讓禪師的入室弟子有六大神駒,分別是南岳常浩、南岳智達、南岳坦然、潮州神照、揚州嚴峻和馬祖道一。六祖惠能大師曾對懷讓禪師說:“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后來,馬祖道一創(chuàng)叢林,以安置禪宗僧人,從此禪僧無須再寄居于律院。
當(dāng)年,懷讓禪師對這六位弟子分別印可(佛家謂經(jīng)印證而認可):常浩得眉,因為威儀俱足;智達得眼,因為善于抉擇;坦然得耳,因為擅長聽理;神照得鼻,因為懂得識別根塵虛妄;嚴峻得舌,因為辯才無礙;道一得心,因為深契佛法大義。
懷讓禪師曾向他們六人開示:“一切法皆從心生,既然心無所生,法便不能存在。若了達心地法門,所作一切自然無所障礙。若不是遇到上等根器(指人的本性),一開口便錯。”
有禪僧問:“如鏡子鑄像,像成了之后,那鏡子還有功用嗎?鏡子里的像,會永遠不變嗎?”
懷讓禪師回答:“你小時候的相貌,經(jīng)過了青年、老年,鏡中的像不都有變化嗎?”
僧人不能意會,再問:“像成了以后,鏡子還有功用嗎?”
懷讓禪師無奈地說:“鏡子雖然無相,但世間所有諸相,面對鏡子,也無所不相。”
玉泉神秀大師曾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吾人的心就是一面明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隨著心中的生滅、分別而轉(zhuǎn)換。
佛說:一切法,無不由心而起生滅。
明鏡的特點在于,你是什么長相,它當(dāng)即反映本來面目,讓你懂得無相,而鏡子本身卻平靜不起分別。有相則顯,無相則滅,世間萬法緣起,生生滅滅,就如一面鏡子,這也就是“心如明鏡臺”之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