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民間有個善良美麗的故事女子,名叫孟姜女。大全一天,民間她正在自家的故事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大全嚇了她一大跳,民間正要叫喊,故事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大全懇求道:“別喊別喊,民間救救我吧。故事我叫范喜良,大全是民間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故事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大全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準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彩,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后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里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于,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墻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后,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尸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于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魯班智扶斜寶塔】
相傳,魯班是我國古代最聰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輸般,因為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魯班就成了后人對他的稱謂。
一次,他來到吳國姑蘇城,人間天堂,果然名不虛傳。古城樓塔,次第排列,茶館酒肆,熱鬧非凡。魯班游興倍增,揣摸著蘇州建筑的特點,迷樂其間。忽然一陣嘈雜的吵鬧聲傳來。魯班循聲望去,只見前面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場上,高高聳立著一座新建的寶塔。塔前圍著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過去,撥開圍觀者,看見一個身穿綢緞、頭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發怒,青筋暴綻,瞠目豎眉,大有氣沖斗牛之勢。老人對面蹲著的一個中年人,雙手抱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魯班好生奇怪,一詢問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當地有名的富翁,為積善行德,準備修建一座寶塔,流傳千古。
這項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運木起造,精心籌劃,經過近三年的辛苦勞動,寶塔終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寶塔雖然建成,可不管橫著看,還是豎著看,總是傾斜的。經過測量,寶塔的確傾斜近十度。人們對此搖頭相視,指點議論。富翁認為造塔反招非議,很是生氣,也有損他的功德圓滿,因此,親自找工匠算帳: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寶塔扶正,否則,要送官府嚴辦。
這可難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賣兒賣女,傾家蕩產也無法承受經濟壓力;如果把塔扶正,這也辦不到,因為寶塔盡管是木質的,可依然有約百萬斤,只能望塔興嘆。
魯班繞著寶塔仔細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籌莫展的工匠,走過去安慰道:“你不要著急,只要你給我找點木料來,我一個人用不著一個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聽,半信半疑,可也沒有別的辦法。于是他扛來木料,帶著一絲希望等待著。而魯班呢,他也不讓人插手幫忙,將扛來的木料砍成許多斜面小木楔,一塊一塊地從塔頂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這樣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個月,寶塔果然直立起來了。
工匠感激地問魯班:“恩公,你這樣補救為啥能使寶塔直立?”
魯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質的,屬穿斗結構,各部件之間的拉扯比較結實,能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辦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打進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傾斜。”
【福蔡慶與人血饅頭】
過去,中國北方流傳著一種避邪驅妖的習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纏身,巫婆神漢就給病人吃一種人血饅頭。這種人血饅頭是很有講究的,必須從殺人劊子手那里獲得。劊子手行刑時,事先準備下很多饅頭,殺人后,趁關噴血,將饅頭都染了。據說,這種染了血的饅頭就能驅驅妖避邪,百靈百驗。由此,這種血饅頭價格昂踐。
相傳,這種人血饅頭起源于蔡福蔡慶。
蔡福,人稱“鐵臂膊”,北京大名府兩院押牢節級,兼棄行刑劊子手;蔡慶,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獄,也是一名行刑劊子手,生來愛戴一枝花,為此,都叫他“一枝花”蔡慶。
蔡福蔡慶兄弟二人在衙門里混長了,見別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們一個專事行刑的,沒什么外快可撈,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撈點油水。怎么個“撈”法呢?找行刑的犯人去要?不行。他們兩手空空,除了一個軀身,一無所有,自己又無權免了人家的死罪。琢磨來琢磨去,也沒有琢磨出個門道來。
這天,蔡福蔡慶又去行刑。法場之外,跪著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邊堆放著一大捆燒紙,以便待人死后燒化。
給人燒紙,原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傳下來的習俗,蔡家兄弟司空見慣,壓根兒就沒拿這當回事兒。
一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門。朋友正給死去的親人打燒紙。閑談中,朋友問二位行刑官,可知燒紙的來歷?
休看二人常見燒紙,要追根尋源說來歷,二位真還不知。朋友便給他們講了起來。
相傳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可是造出的紙沒人買。夫妻二人合計了一個辦法——裝死。蔡倫“死”后,妻子一邊哭,一邊燒造出的紙。不久,蔡倫“活”了過來。蔡倫告訴眾人,妻燒的紙,在陰間就是錢。他用這些錢,買通了閻王小鬼,就把他放了……從此,蔡倫的紙,成了搶手貨,人死后,紛紛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間習俗。
朋友講的這個故事,原本是隨口說著玩的,蔡福蔡慶卻入了腦子。他們想,我們的老祖宗蔡倫夫妻能使計促銷自己的貨物,我們何不從自身優勢上做做文章?于是,攪盡腦法,想出了“人血饅頭”一事。
他們自己兜售人血饅頭是不行的,必須找人給推銷。找誰?他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漢身上。當時缺醫少藥,病人又多,巫婆神漢應時而興,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這些人相勾結,共同編造出了一套“人血饅頭驅鬼邪”的鬼話。
從此,巫婆神漢便用從劊子手蔡福蔡慶這得到的人血饅頭給人“治病驅邪”。此法越傳越神,越傳越邪乎。蔡福蔡慶發了財,巫婆神漢也發了財。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間流傳開,世代沿襲下來,成了北方一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