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200字以上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成語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叫,只是故事毫無目的的蜷著,大王您猜,字上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成語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故事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成語故事200字以上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字上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成語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故事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故事200字以上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字上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講信譽,更要謙虛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