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周亞夫軍細柳》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周亞注釋漢文帝后元六年,夫軍翻譯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細柳于是司馬,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遷文駐軍霸陵;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言文原文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周亞注釋駐軍細柳,夫軍翻譯以防備匈奴的細柳侵略,保衛長安。司馬由于周亞夫治軍有方最后贏取了勝利,遷文所以他的言文原文部隊稱為細柳營。
作品原文
周亞夫軍細柳
文帝之后六年(1),周亞注釋匈奴大入邊(2)。夫軍翻譯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3),細柳軍霸上(4);祝茲侯徐厲為將軍(5),軍棘門(6);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7),軍細柳(8),以備胡。
上自勞軍(9)。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10),銳兵刃,彀弓弩(11),持滿(12)。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13):“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14):“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15):“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16)。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17):“介胄之士不拜(18),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19)。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馀,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尉。
孝文帝且崩時,戒太子曰:“極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作品注釋
(1)文帝:漢高祖劉邦之子劉恒,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呂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諸呂,他以代王入為皇帝。在位期間,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地稅、賦役和刑獄,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發展,又削弱諸侯勢力,以鞏固中央政權。舊史家把他與漢景帝統治時期并舉,稱“文景之治”。后六年,即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
(2)匈奴: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官名,負責皇族內部事務的長官。
(4)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頭、霸陵,因地處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陜西西安市東。
(5)祝茲侯:封號。
(6)棘門:原為秦宮門,在今陜西咸陽東北。
(7)河內: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區。守,郡的行政長官。
(8)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
(9)上:指漢文帝。
(10)被:通“披”。
(11)彀(gòu):張滿弓弩。弩(nǔ):用機括發箭的弓。
(12)持滿:把弓弦拉足。
(13)軍門都尉:守衛軍營的將官,職位略低于將軍。
(14)節:符節,皇帝給的憑證。
(15)壁門:營門。車騎:漢代將軍的名號。
(16)按:控制。轡:馬韁繩。
(17)揖:拱手行禮。
(18)介胄之士:穿鐵甲、戴頭盔的士兵。介,鐵甲。胄,頭盔。《禮記·曲禮》:“介者不拜。”
(19)式車:式通“軾”,俯身靠在車前的橫木(軾)上,表示敬意。
(20)中尉:負責京城治安的武官。
(21)罷:結束。這里指撤防。
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月馀,三軍皆罷。乃拜亞夫為中尉。
孝文帝且崩時,戒太子曰:“極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拜亞夫為車騎將軍。
作品譯文
漢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規模侵入漢朝邊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劉禮為將軍,駐軍在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在棘門;委派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以防備胡人侵擾。
皇上親自去慰勞軍隊。到了霸上和棘門的軍營,長驅直入,將軍及其屬下都騎著馬迎送。旋即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皇上的先行衛隊到了營前,不準進入。先行的衛隊說:“皇上即將駕到。”鎮守軍營的將官回答:“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從將軍的命令,不聽從天子的詔令。’”過不多久,皇上駕到,也不讓入軍營。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節去告訴將軍:“我要進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令打開軍營大門。守衛營門的官兵對跟從皇上的武官說:“將軍規定,軍營中不準縱馬奔馳。”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韁繩,讓馬慢慢行走。到了大營,將軍亞夫拿著武器拱手行禮,并說:“我是盔甲在身的將士,不能跪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皇上為之動容,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勞軍禮儀完畢后辭去。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了。剛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里的將軍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的,至于周亞夫,豈是能夠侵犯他的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嘆不已。過了一個多月,三支軍隊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亞夫做中尉。
文帝將要去世的時候,告誡太子說:"如果發生危急情況,周亞夫是能真正擔當領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的官職。
通假字
軍士吏被甲 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車 式通軾:車前的橫木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語氣助詞
背景介紹
絳侯周勃是漢朝開國功臣。呂后家族威脅到劉氏王朝時,他與丞相陳平共謀誅諸呂,立漢文帝。周亞夫是周勃之子,先為河內守,因他的兄長絳侯周勝之有罪,他被封為條侯,延續絳侯的后代封號。歷經文帝、景帝兩朝,曾任河內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職。以善于將兵、直言持正著稱。后因得罪景帝下獄,絕食而死。這篇文章即記載他為河內守駐軍細柳時的一段事跡。
作品賞析
漢文帝親自勞軍,到了霸上和棘門軍營,可以長驅直入,將軍及官兵騎馬迎送。而到了細柳軍營,軍容威嚴,號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駕到,也不準入營。作者以對比、反襯的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治軍嚴謹、剛正不阿的將軍形象。“細柳”也成了后人詩文中形容軍中常備不懈、軍紀森嚴的常用典故。
這篇文章分三段。第一段,交代邊境的緊張形勢和劉禮、徐厲、周亞夫的三軍駐地。第二段,寫漢文帝勞軍的經過,重點寫了漢文帝在細柳營被擋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周亞夫治軍之嚴。第三段,寫勞軍后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對周亞夫的贊嘆。全文贊揚了周亞夫忠于職守、治軍嚴明和不卑不亢、剛正不阿的品格,同時也體現出漢文帝的深明大義和知人善任。
文章重在刻畫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寫周亞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筆墨用在霸上、棘門軍與細柳軍的對比上,用在描寫細柳軍的嚴明軍紀上。這些側面描寫有力地烘托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如:細柳軍將士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人物雖未出場,卻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將軍”的威嚴和風范。兩處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雖著墨不多,卻如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并沒有過多地正面描寫周亞夫的言行,而是通過描寫漢文帝慰勞軍隊將士這一場面,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借助對比襯托的手法,鮮明地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亞夫“真將軍”的風范是通過多次對比體現的。通過漢文帝慰勞守軍的故事,表現了周亞夫的忠于職守和治軍嚴明。先寫漢文帝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的情況,與后面寫漢文帝在細柳軍營遇到的情況作對比,突現細柳軍營軍紀嚴明。再一處對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門軍中策馬驅車“直馳入”;而在細柳軍營,“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亞夫治軍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從。第三處對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門軍營時,“將以下騎送迎”,眾將士受寵若驚,竭盡逢迎之能事以討好漢文帝;而周亞夫卻“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相比之下更顯出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性格特點。
人物品質
周亞夫
治軍嚴肅,軍令威嚴,軍紀嚴明,恪盡職守,治軍有方,剛正不阿,盡職盡責,不畏強權。因此漢文帝稱贊他是“真將軍”。
漢文帝
漢文帝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明君。 不但不反對周亞夫的做法,還贊譽他是“真將軍”。
漢文帝劉恒(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后,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恒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恒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余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于長安未央宮,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謚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前85左右),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先世為周代史官,父親司馬談任漢武帝太史令。司馬遷少時跟從大儒董仲舒、孔安國學習,二十歲后漫游全國。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得繼父職,他博覽漢室藏書,參以游歷見聞,在其父累積編次的大量史料基礎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開始從事《史記》的編寫。前99年(天漢二年),因替孤軍奮戰、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處腐刑。在獄中,他仍寫作不輟,出獄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書令。這使他更加發憤著述,終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約六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