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名詞} > 收藏榜單 > 《尊經(jīng)閣記》王守仁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尊經(jīng)閣記》王守仁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作    者:唐家三少

狀    態(tài):連載中,加入書架,直達底部

最后更新:2025-05-10 20:37:46

最新章節(jié):后記

作品簡介《尊經(jīng)閣記》是尊經(jīng)注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的閣記著眼點不是“閣”而是“尊經(jīng)”,所以文章的王守重點并未放在其閣之規(guī)模、樣式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仁文而是言文原文闡述儒家經(jīng)典的作用和意義,抨擊不能正確對待儒家經(jīng)典的翻譯現(xiàn)象,從理論上說明了“尊經(jīng)”的尊經(jīng)注釋重要性。充分表現(xiàn)了王守仁看問題的閣記思想的深度、角度與一般文人的王守不同。

作品原文


尊經(jīng)閣記


經(jīng)1,仁文常道2也。言文原文其在于天,翻譯謂之命3;其賦于人,尊經(jīng)注釋謂之性4。閣記其主于身,王守謂之心5。心也,性也,命也,一6也。通人物7,達四海8,塞天地9,亙古今10,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11。


其應(yīng)乎感也12,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13,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陰陽14消長15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16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17之發(fā)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jié)文18之著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19之生焉,則謂之《樂》;以言其誠偽邪正20之辨焉,則謂之《春秋》。是陰陽消長之行也,以至于誠偽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夫是之謂六經(jīng)21。六經(jīng)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22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經(jīng)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23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fā)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蓋昔者圣人之扶24人極25,憂后世26,而述六經(jīng)27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慮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于遺忘散失,卒28困窮29而無以自全30也,而記籍31其家之所有以貽32之,使之世守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窮之患。故六經(jīng)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jīng)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33,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34名狀35數(shù)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jīng)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36于影響37之間,牽制38于文義之末39,硁硁然40以為是六經(jīng)矣。是猶41富家之子孫,不務(wù)42守視43享用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為窶人44丐夫45,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也!”何以異于是?


嗚呼!六經(jīng)之學,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jīng)46;習47訓詁48,傳49記誦50,沒溺51于淺聞小見52,以涂53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jīng);侈淫辭54,競詭辯55,飾56奸心盜行57,逐世58壟斷59,而猶自以為通經(jīng),是謂賊經(jīng)60。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61復(fù)之所以為尊經(jīng)也乎?


越城62舊有稽山63書院64,在臥龍65西岡,荒廢久矣。郡守66渭南南君大吉67,既敷政68于民,則慨然69悼70末學71之支離72,將進之以圣賢之道,于是使山陰73另吳君瀛拓74書院而一新75之,又為76尊經(jīng)閣于其后,曰:“經(jīng)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77矣。”閣成,請予一言,以諗78多士79,予既不獲辭80,則為記之若是。嗚呼!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81其心焉,其亦庶乎82知所以為尊經(jīng)也矣。


詞句注釋
1、經(jīng):此為對儒家典范著作的尊稱。
2、常道:指常行的義理和法則。
3、命:天命。朱熹言:“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
4、性:人的本性。
5、心:通稱思想和意念。
6、一:統(tǒng)一。此句謂這三者是統(tǒng)一的。
7、通人物:適用于各種人物。
8、達四海:謂暢游天下。
9、塞天地:謂充滿天地之間。
10、亙古今:貫串古今。
11、“無有乎弗具”四句:沒有不具備的,沒有不相同的,沒有任何改變的,這就是常道。
12、其應(yīng)乎感也:它反應(yīng)在情感上。
13、其見于事也:它表現(xiàn)在事情上。見,即“現(xiàn)”。
14、陰陽:指宇宙間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
15、消長:增減,盛衰;謂變化。
16、紀綱政事:指國家的法度政務(wù)。
17、歌詠性情:以詩歌吟詠思想感情。
18、條理節(jié)文:指禮節(jié)秩序。
19、欣喜和平:指歡喜而平和的樂聲。
20、誠偽邪正:真誠、虛偽、邪惡、正義。
21、六經(jīng):儒家的六種經(jīng)典著作,即《易》、《書》、《詩》、《禮》、《樂》和《春秋》。
22、消息:發(fā)展變化,同“消長”。
23、時:適時,合于時宜。后文五個“時”,同此。
24、扶:匡扶,扶正。
25、人極:即綱紀,指社會的準則。
26、優(yōu)后世:猶為后人著想。
27、述六經(jīng):對六經(jīng)進行闡述釋解。
28、卒:最終。
29、困窮:艱難窘迫。
30、自全:保全自己。
31、記籍:造冊登記。
32、貽:遺留。
33、種種色色:各種各樣。
34、特:僅僅,只不過。
35、名狀:名稱及形狀。
36、考索:研求探索。
37、影:影子;響:回聲。影響謂空泛無據(jù)的傳述。
38、牽制:猶拘泥束縛。
39、文義之末:指文章中非根本的、次要的義理或內(nèi)容。
40、徑硅然:形容固執(zhí)淺陋貌。
41、猶:猶如,好像。
42、務(wù):致力于。
43、守視:看護守衛(wèi)。
44、窶人:窮苦之人。
45、丐夫:討飯的人。
46、“尚功利”三句:崇尚功名利祿,信奉荒謬有害的言論。
47、習:反復(fù)學習。
48、訓詁:此指對古書字句所作的解釋。
49、傳:傳授。
50、記誦:歌記背誦。古人認為“以明六經(jīng)大法之歸”為上,記誦其次也。故言。
51、沒溺:沉迷。
52、淺聞小見:淺薄的見解。
53、涂:堵塞,蒙蔽。
54、侈淫詞:張揚邪僻荒誕的言論。
55、竟詭辨:辨,通“辯”。為貌似正確而實際上顛倒是非的言論爭辯。
56、飾:粉飾,偽裝。
57、、奸心盜行:作惡之心與行為。
58、逐世:近世、近期。
59、壟斷:把持。
60、賊經(jīng):損害、敗壞經(jīng)典。
61、寧:副詞,用于反問句中,可譯為“難道”。
62、越城:即今之紹興,因為古越國之都而得名。
63、稽山:會稽山的簡稱。
64、書院:宋至清代私人或官府設(shè)立的供人讀書、講學的處所,有專人主持。清光緒二十七年后廢此名。
65、臥龍:山名,位于浙江紹興縣,越大夫文種葬于此,故又名種山。
66、郡守:此襲用舊稱,稱知府為郡守。
67、南君大吉:南大吉,字元善,渭南(今陜西渭南市)人,正德進士,官紹興知府。
68、敷政:施行教化。
69、慨然:感慨貌。
70、悼:傷感。
71、末學:猶后學。
72、支離:流離、流落他處。
73、山陰:舊縣名,秦置,因位于會稽山之北而得名,今為浙江紹興縣。
74、拓:擴大。
75、一新:全部裝飾如新建的。
76、為:此處猶建立、建造。
77、邪匿:意同邪惡,指行為不正而又兇惡的人。
78、諗:規(guī)諫,勸告。
79、多士:眾多的賢士。
80、不獲辭:推辭沒有獲準,無法拒絕。
81、諸:之乎的合音詞。
82、庶乎:猶言“庶幾乎”,差不多。

原文

經(jīng),常道也。其在于天,謂之命;其賦于人,謂之性。其主于身,謂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其應(yīng)乎感也,則為惻隱,為羞惡,為辭讓,為是非;其見于事也,則為父子之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別,為長幼之序,為朋友之信。是惻隱也,羞惡也,辭讓也,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別也,信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陰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fā)焉,則謂之《詩》;以言其條理節(jié)文之著焉,則謂之《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樂》;以言其誠偽邪正之辨焉,則謂之《春秋》。是陰陽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誠偽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夫是之謂六經(jīng)。六經(jīng)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經(jīng)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fā)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蓋昔者圣人之扶人極,憂后世,而述六經(jīng)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慮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于遺忘散失,卒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窮之患。故六經(jīng)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jīng)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shù)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jīng)之實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響之間,牽制于文義之末,硁硁然以為是六經(jīng)矣。是猶富家之子孫,不務(wù)守視享用其產(chǎn)業(yè)庫藏之實積,日遺忘散失,至為窶人丐夫,而猶囂囂然指其記籍曰:「斯吾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也!」何以異于是?

嗚呼!六經(jīng)之學,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亂經(jīng);習訓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jīng);侈淫辭,競詭辯,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猶自以為通經(jīng),是謂賊經(jīng)。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fù)之所以為尊經(jīng)也乎?

越城舊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岡,荒廢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則慨然悼末學之支離,將進之以圣賢之道,于是使山陰另吳君瀛拓書院而一新之,又為尊經(jīng)閣于其后,曰:「經(jīng)正則庶民興;庶民興,斯無邪慝矣。」閣成,請予一言,以諗多士,予既不獲辭,則為記之若是。嗚呼!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為尊經(jīng)也矣。

白話譯文

經(jīng)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在天稱為“命”,秉賦于人稱為“性”,作為人身的主宰稱為“心”。心、性、命,是一個東西。它溝通人與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之間,貫通往古來今,無處不存,無處不是同樣,無處可能改變的存在,所以它是永恒不變之道。

它表現(xiàn)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謙讓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現(xiàn)在人際關(guān)系上,便是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惻隱心、羞惡心、謙讓心、是非心,也就是親、義、序、別、信,是同樣一件東西;都是心、性、命。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存在,即永恒不變之道。

這永恒不變之道,用以闡述陰陽盛衰的運行,便稱它為《易》;用以表明紀綱政事的施行,便稱它為《書》;用以傳達歌詠性情的感發(fā),便稱它為《詩》;用以顯示體統(tǒng)儀節(jié)的表征,便稱它為《禮》;用以宣泄欣喜和平的躍動,便稱它為《樂》;用以辨別真假邪正的標準,便稱它為《春秋》。因此陰陽盛衰的運行,以至于真假邪正的評價,同樣是一個東西;都是心、性、命。這些都是溝通人與物,普及四海,充塞天地,貫穿古今,無處不存,無處不相同,無處可能改變的真理,唯其如此所以稱為六經(jīng)。六經(jīng)不是別的,就是我們心中永恒不變之道。

因此《易》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內(nèi)心的陰陽盛衰的經(jīng):《書》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紀綱政事的經(jīng);《詩》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歌詠性情的經(jīng);《禮》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體統(tǒng)儀節(jié)的經(jīng);《樂》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欣喜和平的經(jīng);《春秋》這部經(jīng),是記我們心中的真假邪正的經(jīng)。君子的對待六經(jīng),省察心中的陰陽盛衰而使之及時運行,這才是尊重《易》;省察心中的紀綱政事而使之及時施行,這才是尊重《書》;省察心中的歌詠性情而使之及時感發(fā),這才是尊重《詩》;省察心中的體統(tǒng)儀節(jié)而使之及時表露,這才是尊重《禮》;省察心中的欣喜和平而使之及時躍動,這才是尊重《樂》;省察心中的真假邪正而及時地辨明,這才是尊重《春秋》。

大抵古代圣人的匡扶人間正道、耽心后世的頹敗而著述六經(jīng),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輩,耽心他們的產(chǎn)業(yè)和庫藏中的財富,到子孫手里會被遺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窮困而無以自謀生活,因而記錄下他們家中所有財富的賬目而遺留給子孫,使他們能永世守護這些產(chǎn)業(yè)庫藏中的財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貧困的禍患。所以六經(jīng),是我們內(nèi)心的賬本,而六經(jīng)的實際內(nèi)容,則具備在我們內(nèi)心,正如同產(chǎn)業(yè)庫藏的財富,各種各樣的具體物資,都存在家里。那賬本,不過記下它們的名稱品類數(shù)目罷了。而世上學六經(jīng)的人,不懂得從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經(jīng)的實際內(nèi)容,卻空自從實際之外的仿佛的形跡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訓詁的細枝末節(jié),鄙陋地以為那些就是六經(jīng)了,這正像富家的子孫,不致力守護和享用家中的產(chǎn)業(yè)庫藏中的實際財富,一天天遺忘散失,而終于變成窮人乞丐,卻還要曉曉地指著賬本,說道:“這便是我家產(chǎn)業(yè)庫藏的財富!”同這有什么兩樣?唉!六經(jīng)之學,它的不顯揚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視功利,崇奉謬論,這叫做淆亂經(jīng)義;學一點文字訓詁,教授章句背誦,沉陷于淺薄的知識和瑣屑的見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這叫做侮慢經(jīng)文;肆意發(fā)表放蕩的論調(diào),逞詭辯以取勝,文飾其邪惡的心術(shù)和卑劣的行為,馳騁世間以自高身價,而還自命為通曉六經(jīng),這叫做殘害經(jīng)書。像這樣一些人,簡直是連所謂賬本都割裂棄廢掉了,哪里還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經(jīng)呢!

越城過去有稽山書院,在臥龍西崗,荒廢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學風的頹敗,將使之重歸于圣賢之道,于是命山陰縣令吳瀛君擴大書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經(jīng)閣于書院之后,說道:“經(jīng)學歸于正途則百姓就會振發(fā),百姓振發(fā)那便不會犯罪作惡了。”尊經(jīng)閣落成,邀我寫一篇文章,以曉喻廣大的士子,我既推辭不掉,便為他寫了這篇記。唉!世上的讀書人,掌握我的主張而求理于內(nèi)心,當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樣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經(jīng)的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明武宗時,山陰縣令吳瀛在紹興府知州南大吉的委派下,重修紹興的稽山書院,并在書院后面筑了一座尊經(jīng)閣,打算以此把人們引向圣賢的正道,使百姓興旺、邪惡消除。尊經(jīng)閣筑成后,南大吉請王守仁為之寫一篇記,以規(guī)勸當時的一些讀書人端正學習孺家經(jīng)典的態(tài)度,于是王守仁便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題目雖名為“記”,但實際上是一篇論文。作者在文中論述了自己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并將這種思想應(yīng)用到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上。此文可稱為王守仁的代表作品。

文章的中心是要人們尊經(jīng),所以作者開篇首先指明儒家經(jīng)典是泳但而普遍的規(guī)范、法則,由此引發(fā),作者說,它在自然界叫做命。它給予人時叫做性,主導人身時叫做心。心、性、命,其實都是同一東西,它們都是由儒家經(jīng)典來主宰的。所以儒家經(jīng)典是‘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它是永恒而普浪的規(guī)范、法則。這一段可說是全文的綱,它強調(diào)了儒家經(jīng)典涉及的范圍之廣,作用之大,影響之深。

第二段作者開始具體深人地說明濡家經(jīng)典在指導人們?yōu)槿颂幨路蕉鸬淖饔谩7从吃谇楦猩希梢灾笇藗兡芡樗耍佬邜u,懂得謙讓,明辨是非。這是儒學中所說的四端(仁、義、禮、智)。反應(yīng)在人事上,它可以教導人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達是儒學中所說的五倫。由此,作者進一步強調(diào)家經(jīng)典確是“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常道也。”

那么,儒家經(jīng)典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六經(jīng)”,說明“六經(jīng)”就是儒家的經(jīng)典。這“六經(jīng)”包括《易》,它用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展變化;《書》,它用來說明典章法制的實施;《詩》,它用來歌唱思想感情的抒發(fā);《禮》,它用來講解各種不同禮儀制度的規(guī)定;《樂》。它用來表達歡愉與和平心理的產(chǎn)生;《春秋》,它用來記錄真假與邪正的區(qū)別。“六經(jīng)”可說是從自然變化的運用一直到誠偽邪正的區(qū)別。真是涵蓋天地、包羅古今,無所不在起作用。所以作者又一次強調(diào)濡家經(jīng)典是‘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直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

作者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他認為“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傳習錄》)這個“心”實際上是指人的思想意識。他認為心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在強調(diào)儒家經(jīng)典“六經(jīng)”時,尤其重視它主宰人心的作用。所以,在第四段作者重點提出“六經(jīng)者非他,奮心之常道也。”作者認為,《易》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矛盾變化的;《書》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典章政事的;《詩》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歌詠性情的;《禮》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禮儀制度的;《樂》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歡愉與和平的;《春秋》是記錄人們內(nèi)心的真?zhèn)闻c邪正的。人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因此,儒家經(jīng)典是人們心靈中永恒普遍的規(guī)范,也是人們內(nèi)心的自然反映。那么,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要尊祟儒家經(jīng)典,就必須以經(jīng)為準則,時時反求自己的心靈,以經(jīng)書與內(nèi)心相驗證,所以作者說:“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fā)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jié)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作者就這樣從不同的角度為人們指出,以六經(jīng)的規(guī)范來端正自己的心靈,恢復(fù)良知,尊祟六經(jīng)才是成為真正的君子的途徑。

第五段,作者從端正心靈的角度進一步指出人們應(yīng)如何對待六經(jīng),學習六經(jīng)。作者先用了一個鮮明的比喻:古代圣人為了樹立做人的錄高道德標準,慮及后世,而著述了六經(jīng);這正像有錢人積蓄了財產(chǎn)擔心后代子孫遺亡散失,不能自保而登記在帳簿上傳給子孫一樣。這一形象的比喻明,六經(jīng)是古代圣人傳給后世的精神財富,并非僅僅是單純形式上的六經(jīng)。如何對待這筆精神財富呢,作者接著前喻又一次設(shè)喻說明應(yīng)該繼承六經(jīng)的精神實質(zhì),把它牢記在心,正象把財富積蓄在家里一樣,而帳簿上記載的只是名稱,數(shù)量等形式罷了,作者服著又設(shè)一喻:有些人不從自已內(nèi)心探求六經(jīng)的實質(zhì),而只是對六經(jīng)進行毫無根據(jù)的猜測、考訂,或只在文字詞義的細節(jié)上糾纏,這正象有錢人家的子孫不盡力看守、享用先輩留下的財富,直到它遺亡散失殆盡,變成窮人、乞丐,卻還指著帳簿說:“斯吾產(chǎn)業(yè)庫藏之積也”一樣。這個比喻也是根據(jù)前兩個比喻而設(shè),三個比喻層層深人,形象而鮮明地說明學習六經(jīng)應(yīng)采取的方法,糾正了當時一些學經(jīng)者不正確的傾向。

在第六段中,作者進一步深人分析批判了在借家經(jīng)典學習研究中的不良傾向。其中,看重功利、崇尚邪說的是“亂經(jīng)”,只學習注解、死記硬背,沉溺在淺薄的見識里的是“侮經(jīng)”;大放厥詞,爭相詭辯。掩飾奸邪的思想和丑惡的行徑,追隨世俗,壟斷利益,卻還以為精通經(jīng)典的是“賊經(jīng)”。正因為社會上有這種“亂經(jīng)、侮經(jīng)、賊經(jīng)”的現(xiàn)象,所以六經(jīng)的學問在世上不能發(fā)揚光大。作者在這里指出這些不良傾向,一方面是對之批判、諷刺,使之丑態(tài)暴盡無遺;另一方面也是與前面所說的尊經(jīng)對比,對比之下,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了。在段末,作者又一次設(shè)喻:“若是者,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毀之矣,寧復(fù)之所以為尊經(jīng)也乎?這結(jié)合上段的比喻面設(shè)的比喻,再加一態(tài)度明確的反請,更深一步說明這種人的作為尤不可取。

最后一段,作者說明自已寫這篇文章的緣由及目的,希望世上研習借家經(jīng)典的人,讀過這篇文章后認真進行反思,以求有所悟解,這樣也許就能夠知道該怎樣做才算是尊經(jīng)了。真是滿懷希望、語重心長,可謂用心良苦。

全文的主旨是號召人們尊祟借家六經(jīng)。在論述中,作者將自已“天下無心外之物”(《傳習錄》)的哲學觀點應(yīng)用在學習、尊崇播家的經(jīng)典上。讓人們以儒經(jīng)為本,反求內(nèi)心,加強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不過作者只注重內(nèi)心的省察卻忽視了客觀外界對人思想的影響,因此論述也只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盲目空談,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在論述中,強調(diào)了從自已內(nèi)心探求六經(jīng)的實質(zhì),否定了在學習六經(jīng)時只重視字句的考證、探索,衰無根據(jù)地猜測和崇尚邪說的做法,認為這樣做只是舍本求末,是“亂經(jīng)。侮經(jīng)、賊經(jīng)”。這種論述對當時盛行的、死守教條的程朱理學是有一定的沖擊作用的,對打破傳統(tǒng)、解放思想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8年),明哲學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嘗筑室故鄉(xiāng)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弘明進士。授刑部主事,轉(zhuǎn)兵部尚書。卒謚文成。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diào)“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nèi)心中去尋找“理”,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在明代中期以后影響甚大,后傳至日本。著有《王文成公全書》。

繼續(xù)閱讀
推薦閱讀: 大灰狼吃小羊 飛湍瀑流爭喧 長風破浪會有 錦城雖云樂, 兒童童話故事 平明閭巷掃花 城中相識盡繁 平明閭巷掃花 簡短的童話故 所守或匪親,
《《尊經(jīng)閣記》王守仁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正文
第1 章 白新娘和黑新娘的故事
第2 章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
第3 章 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jīng)過趙李
第4 章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全詩
第5 章 幼兒園好聽的寓言故事:斬蚯蚓
第6 章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
第7 章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
第8 章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第9 章 最有趣的童話故事大全
第10 章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
第11 章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
第12 章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
第13 章 與小雞有關(guān)的生動童話故事
第14 章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
第15 章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
第16 章 節(jié)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
第17 章 小學生的童話寓言故事
第18 章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
第19 章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
第20 章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
第21 章 講給小學生的寓言故事大全
第22 章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
第23 章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
第24 章 衛(wèi)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shù)
第25 章 短篇安徒生童話故事精選
第26 章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
第27 章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
第28 章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
第29 章 有關(guān)古代四大明君的傳說
第30 章 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
第31 章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
第32 章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
第33 章 大象的鼻子童話故事:彩虹送水
第34 章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
第35 章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
第36 章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
第37 章 外婆講的經(jīng)典童話故事精選
第38 章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
第39 章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第40 章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第41 章 格林童話故事書中的故事
第42 章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
第43 章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guān)山
第44 章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
第45 章 自編童話故事300字
第46 章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
第47 章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
第48 章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luò)繹送八
第49 章 編寫童話作文300字5個
第50 章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
第51 章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
第52 章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
第53 章 格林童話大拇指故事格林童話大
第54 章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
第55 章 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
第56 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
第57 章 白新娘和黑新娘的故事
第58 章 一身轉(zhuǎn)戰(zhàn)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
第59 章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
第60 章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
第61 章 最美麗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62 章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
第63 章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
第64 章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
第65 章 編童話故事250字5個
第66 章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
第67 章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
第68 章 床中繡被卷不寢,至今三載聞余
第69 章 三年級童話故事大全精選
第70 章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
第71 章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
第72 章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
第73 章 童話故事獅子的故事精選
第74 章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
第75 章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
第76 章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
第77 章 安徒生童話:一串珍珠的故事
第78 章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
第79 章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
第80 章 態(tài)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
第81 章 很短的童話故事大全精選
第82 章 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后花馀
第83 章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
第84 章 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
第85 章 英語童話小故事大全精選
第86 章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第87 章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
第88 章 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取功
第89 章 童話故事教學設(shè)計素材
第90 章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全詩
第91 章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衱穩(wěn)稱身。
第92 章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
第93 章 200字的動物童話故事5篇
第94 章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全詩
第95 章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
第96 章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
第97 章 關(guān)于白面書生的成語故事
第98 章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
第99 章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
第100 章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
第101 章 幼兒經(jīng)典童話故事大全
第102 章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
第103 章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
第104 章 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
第105 章 黑暗童話故事白雪公主
第106 章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
第107 章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
第108 章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全詩
第109 章 狼和七只小山羊的故事
第110 章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
第111 章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
第112 章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
第113 章 格林童話故事《魔草》
第114 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第115 章 長相思,在長安。絡(luò)緯秋啼金井
第116 章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
第117 章 關(guān)于兒童的童話故事精選
第118 章 頭上何所有?翠微?葉垂鬢唇。
第119 章 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
第120 章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好免费观看韩国+日本| 激情偷乱人伦小说视频在线|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电影全集免费| 欧美日韩电影在线播放网| 国产一级做a爰片在线| 91啦中文成人| 无码吃奶揉捏奶头高潮视频|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天天视频天天爽| 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添女人下部全视频| 国产嫩草影院精品免费网址| nxgx.com| 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 亚洲福利在线看| 老子午夜精品我不卡影院|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 aaa成人永久在线观看视频 | 香蕉国产综合久久猫咪| 国产精品视频色拍拍|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试看120秒做受小视频免费|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9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免费|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欧美在线暴力性xxxx| 国产黄色一级片| a级黄色毛片免费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