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字成后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語故語故那么該成語出自什么故事呢?事李事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李代桃僵成語故事
“李代桃僵”這句成語,代桃出自一首樂府詩。僵成詩的字成開頭第一句是:“雞鳴高樹巔,……”因此,語故語故在《樂府詩集》中,事李事這首詩就以《雞鳴》為篇名。代桃
這首詩的僵成末后兩節,原文是字成:兄弟四五人,皆為侍中郎。語故語故五日一時來,事李事觀者滿路旁。代桃黃金絡馬頭,僵成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這兩節的大意是說,:一家四五個兄弟,都是高官,每隔5天休假的日子,他們同來相聚的時候,路旁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瞧他們的服飾打扮,多么華麗,連馬嚼子和韁繩都有黃金裝飾,光燦燦地,漂亮極了。接著說:井邊有一株桃樹,桃樹旁一邊有一株李樹。害蟲來咬桃樹的根,李樹雖然沒有遭到蟲害,卻也替桃樹著急、難受,而至于僵死了。桃李這樣的樹木,竟能同情互愛、以身相代,而同胞兄弟卻還有把手足之情忘得一干二凈的呢。
這是一首暗寓諷刺的詩。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往往因爭權奪利,而勾心斗角,互相殘殺;兄弟之間,表面上虛偽應付,暗底里彼此嫉妒,設若一人有難,其余的人不但不肯相助,還要幸災樂禍,或者乘機打擊。這首詩,就是諷刺這類“兄弟”的,說他們不如樹木。
“李代桃僵”這句成語,就是由這首詩而來。但是,我們運用這句成語的時候,只用它來比喻“代替”、“頂替”。例如以甲代乙、以此代彼的意思,同什么兄弟手足之情完全無關。《聊齋志異·胭脂》中說:“彼逾墻鉆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誠難消其冤氣。”“僵李代桃”,意同“李代桃僵”。
連篇累牘成語故事
“連篇累牘”出自隋朝李諤《上書正文體》(見《隋書·李諤傳》)。
隋朝初年,隋文帝楊堅的“治書侍御史”李諤是一個很有辯才的人,文章也寫得很不錯。當時的文風,由于承襲了南北朝時的不良影響,一般都過分追求詞句的華麗,而不重視內容,往往空洞浮夸,不切實際。李諤反對這種文體,特地上書隋文帝,請求明令禁止。他的這篇《上書正文體》,后來成為文學史上一篇有名的論文。
據《隋書·李諤傳》載,李諤在論文中對當時文風批評道:“競騁文華,遂成風俗。……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寫文章互相比賽詞句的華麗,已經成了惡劣的風氣。文章不講什么正當道理,只寫一些虛幻的枝節,只講究一個韻、一個字的奇特、巧妙;一篇又一篇地寫了許許多多,堆滿了桌子,塞滿了箱子,但寫的無非是月喲露喲,或者是風喲云喲,……”。李諤認為,這些東西寫得一天比一天多,朝政也就會一天比一天亂。
李諤的這篇文章,在當時起了很大影響。文中的“連篇累牘”、“積案盈箱”,都是形容言之無物的文章又多又濫。后來,“連篇累牘”便成了成語,人們用它來形容那些數量很多而內容重復空泛的文章或文件等書面材料。含貶義。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