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司馬光幼時》是司馬時文司馬光砸缸著名歷史故事,發(fā)生在宋朝河南光山。光幼講述司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言文原文故事,出自元末·阿魯圖《宋史》。注釋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應(yīng)該沉著冷靜,翻譯鎮(zhèn)定自若,司馬時文同時我們也應(yīng)學(xué)習(xí)司馬光那種沉著冷靜,光幼勇于救人的言文原文精神。
作品原文
司馬光生七歲,注釋凜然如成人,翻譯聞講《左氏春秋》,司馬時文愛之,光幼退為家人講,言文原文即了其大旨。注釋自是翻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畫以為圖。
作品注釋
1.生:長到。
2.凜然:嚴(yán)肅莊重的樣子。
3.如:像。
4.聞:聽。
5.《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給《春秋》作注的一部史書。
6.之:它,文中指《左氏春秋》。
7.退:回去。
8.了:清楚。
9.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10.自是:從此。
11.釋:放下。
12.至:甚至。
13.戲:玩耍。
14.甕wèng:一種口小腹大的盛器。
15.足跌:失足。
16.沒:沉沒。
17.皆:全,都。
18.去:離開。
19.迸:水涌出。
作品譯文
司馬光長到七歲時,嚴(yán)肅莊重的樣子如同大人,聽講《左氏春秋》,十分喜愛,回去之后讓家人講給他聽,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從此手里不放下書本,甚至不知道饑餓口渴,寒冷炎熱。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個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進(jìn)去,大家都扔下(他)而離去,司馬光拿起石頭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北宋時的開封和洛陽中(流傳)用(司馬光砸缸這件事)畫的圖畫。
人物形象
從文中看,少年司馬光具有聰明好學(xué)和機(jī)智果斷的品質(zhì)。
句子翻譯
即了其大旨:(司馬光)就明白了其中的主要意思。
眾皆棄去:很多小兒都扔下他離去了。
作品背景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當(dāng)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dān)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后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yù)。
司馬光字君實,陜川夏縣人。父親名字叫司馬池,任天章閣待制(宋代官名)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xué)。據(jù)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此外,還有一件事使小司馬光聞名滿九州,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陽的人將這件事用圖畫記載下來,廣為流傳。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人物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xiāng)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二年進(jìn)士,官至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xué)家,主持編撰了大型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等。其詞僅存三首。